人物风采
 
     
 
 

魂牵梦萦是故乡 “当代茶圣”吴觉农的上虞情缘

 
 
发布日期:2007-08-27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生于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是我国著名农学家、茶叶专家、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和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17岁就离开上虞,虽身处异地,心却无时不牵挂故乡。1983年10月吴老来虞视察,曾即席口占七绝《怀茶乡》:“难忘茶乡养育恩,朋辈戚友人人亲。曹娥江水深千尺,不及父老送我情。”
  “难忘茶乡养育恩”
  上虞的山山水水哺育了吴觉农,他的根深深地扎在故乡这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宝地里。吴觉农从丰惠西大街的小天地走向广阔的大世界,与他青少年时期从故乡获得的丰富养分是分不开的。
  上虞文风历来很盛。“我家丰惠城 ,过去考取秀才事属平常,举人也不是显赫人物,历代进士台门比比皆是……向为乡人的骄傲。”1904年,7岁的吴觉农入丰惠的私塾承泽书院。1905年,进巽水小学。1906年至1911年,进当时县内第一所小学――县立高等小学堂就学,先生对新旧学均有根基,尤长文史,有爱国思想;学校开设国文、数学、地理、物理、化学、博物、生理等课程,学习风气正,教学质量高。吴觉农读书勤奋,聪明好学,毕业时全县会考,名列第一。
  吴觉农“总角之交”的胡愈之家,是县里有名的书香门第。胡愈之给少年吴觉农以很大影响。1906年胡愈之与吴觉农合作办起一张“家庭报”,摘录上海《申报》、《新闻报》等报纸上的一些消息,冠以标题,以工整小楷抄写于大毛边纸上,散发给关心时局的同学与亲友们传阅。这些书报使吴觉农增添知识,开阔眼界,开启心扉,为他日后发展铺下了最初的石级。
  吴觉农的父亲郑忠孝是上虞郑家堡人,家境贫寒,靠在四明山区的梁弄镇作雇工维持生计,过而立之年尚无钱娶妻,入赘西大街吴家,“租种六七亩园地维持生活”。吴觉农是幼子,从母姓吴,幼时也承担一些担水、送饭和田间劳动。他看到农民在烈日下流汗耕作,却不得温饱,心中便老是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苦?”还看到许多缴不起租税的农民受“站笼”酷刑的折磨,夜深人静,惨不忍闻的哀号悲泣之声,深深刺激着幼嫩的童心,使他对官吏欺凌穷苦百姓有着真切的感受。
  当时,上虞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多次发生农民请愿与暴动的事件。这在吴觉农幼小的心灵里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14年至1918年在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吴觉农逐步意识到,“农民要翻身,只有自己起来革命。”“农民安于贫困生活,遇到天灾人祸靠求神拜佛,这是缺乏觉悟的表现。”吴觉农早年撰写的《中国农民问题》一文,后被毛泽东同志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教材选用。
  少年吴觉农生活在具有浓厚茶文化氛围的虞山舜水,这与他以后毕生许茶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提到包括上虞在内的越州茶叶,并说“浙东以越州上”。茶区有农谚:“虞山舜水凤鸣茶,品后人人都称道。”1504年,明代顺天举人韩铣返故园探亲,在丰惠品茶时作《后山茶诗》:“谁说后山别有春,金芽带露摘来新。亚鸟 山入谱香难并,鸟咀虚名味莫论。数片漫煎消酒渴,一瓯轻泛沁诗神。我来受罢山僧供,两腋清风欲奋身。”吴觉农在《我的经历和主要社会关系》一文中也说,“他幼时经常到茶山看采茶”。
  在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吴觉农了解到祖国茶叶生产的悠久历史,知道茶叶为我国饮誉世界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但由于晚清政治腐败,经济技术落后和帝国主义侵略,已使我国茶业日渐落后,逐步失去国际市场。回想起童年时家乡茶农的贫困生活和落后的制茶技术,他便立志从事茶叶事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觉农”。吴觉农晚年撰文说:“我青年时在家乡接触农业,特别较多关心茶叶生产,有志于为振兴祖国农业而奋斗,因此更名‘觉农’。”吴老一生著有《茶树原产地考》、《中国茶叶问题》、《茶叶全书》、《茶树栽培法》、《茶经述评》等多种专著,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茶文化宝库。
  乡情不了浓于血
  “上虞为吾故乡,虽青年时代即离家奔走四方,飘泊无定,然无论身处国内海外,顺境逆时,对故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总是梦魂萦绕,不能忘怀。”吴老身在他乡,心系桑梓:或寄语故乡,希望故乡繁荣发达;或坦陈献言,为故乡发展陈计设策;或捐钱赠物,为故乡建设直接助力……时时处处都渗透着乡恋之情、故土之思。
  上虞既有山海之利,又列鱼米之乡。然而,吴老认为,“在漫长的旧社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未变为优势发挥出来,百业凋零,民生艰难,满目疮痍。”在外地工作的吴觉农,“希望其(故乡)光耀于神州大地的拳拳之心,未尝稍有减缓。”吴觉农从日本学成归国的第二年,即1923年,就筹得3000银元,在上虞市南部四明山麓的泰岳寺试办茶场,研究茶叶生产与制造技术。从此,上虞开始了大规模栽培茶园的历史。
  1927年10月9日,吴觉农在《上虞声》三日报国庆增刊中发表《论本县的富源》。他列举了上虞丰富的特产和资源,提出发展上虞经济所应尽的努力。吴觉农认为最好先筹一笔经费,办一所实业局,从调查入手,有容易的事业先行试办;县农会要为农民多办公益事务,不要成为替官厅传述意志的工具。并“希望同乡大家努力研究,往前进行,‘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937年1月,在上虞与嵊县交界处,他创办了一所专门研究茶叶产、供、销的三界茶叶改良场。
  1958年,上虞县创办了上虞茶场,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吴觉农“每念及此,总是感到很大慰藉”。吴老对故乡茶叶事业有深厚感情,以上虞茶场的规划设计、机械化、初精制工艺系列化、茶类的改制、商品的信息及上虞茶叶如何振兴等方面为内容,与科技工作者的书信往返共37次。1937年10月,上虞茶场写信给吴老,询问茶叶小包装销往国外一事。没过几天,吴老回复云:“首先欧美需销红茶,如Lip Ton两袋所装样式;这一想法不妨与上海出口公司一谈;同时建议与山雩 大山合作,试制龙井茶、红茶等。”
  茶情浓,乡情浓。新中国成立以来,吴老“每次回乡,观其变化,大有‘抽足再濯、已非前水’之感。耳闻目睹家乡巨变,凡我虞籍人士无不为之鼓舞,引以自豪。”1961年12月,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吴老在繁忙的领导岗位上,携夫人陈宣昭到上虞故乡,视察会稽山、四明山等处。1983年10月,已逾80高龄的吴觉农,在参加杭州茶事活动后,生前最后一次到上虞视察,深入到汤浦、章镇等地考察并作精心指导,召开茶农座谈会,广泛听取茶农意见,高瞻远瞩地提出茶叶生产建议。吴老在视察之余非常高兴,满面笑容即席口赋《怀茶乡》七绝一首。此后,吴老还多次亲自写信给时任上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的弟子刘祖香,要求“开发凤鸣茶、舜井水”。
  早在1924年,吴觉农和胡愈之就共同出资创办了上虞义务小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开展国语运动,并规定贫苦家庭子女免费入学。
  吴老对春晖中学情有独钟。1922年春晖中学开校时,刚从日本留学回国不久的吴觉农,应邀出席开校庆典。怀着扶植春晖这一新颖学校的赤诚,写了《对于春晖中学的几个希望》(上、下篇)寄给春晖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吴觉农送长子吴重远到春晖中学就读。春晖60周年校庆期间,吴老又寄来照片,写信祝春晖的发展。1985年4月,他热情致函上虞的领导同志,建议上虞创办大学,或者春晖中学改为春晖大学,为上虞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985年夏秋,吴觉农拜访同乡胡愈之,他们谈到了能为家乡做点什么。想到各自身边还有一点图书,都打算集中起来赠给县图书馆。1987年12月9日,吴觉农写信给上虞县党政领导,提出对故乡文物保护、发展文化科学、设立图书馆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建议,并表示愿意把自己收藏的书籍捐献出来。1991年初,上虞县在新落成的图书馆内辟出“吴觉农藏书室”,并在5月16日隆重举行藏书室挂匾和藏书捐赠仪式。
  魂牵梦萦是故乡。1989年9月,吴老病逝前一个月,92岁高龄的吴老获悉“故乡志书修成,展卷披览,倍感亲切”,并在病重中为新修的《上虞县志》写了1400余字的《序》文,字里行间饱含一种永不消逝、长驻心灵的浓浓乡情:“恭祝故乡经济更加繁荣,文化更加昌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比翼齐飞,早立全国先进之林。”
吴老的拳拳赤子之心,殷殷爱乡之情,犹如茶之馨香,洋溢在娥江两岸;犹如巍巍丰碑,耸立在虞山舜水。故乡的人们永远怀念吴觉农先生!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