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速递
 
     
 
 

浙江濒危树种百山祖冷杉保护研究取得突破等5则

 
 
发布日期:2008-03-13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本网讯
字号:


(2008年第02期)

  浙江濒危树种百山祖冷杉保护研究取得突破。百山祖冷杉是浙江省特有的古老孑遗植物,是苏、浙、皖、闽等省在第三纪时曾广泛分布、第四纪冰期后在局部地段唯一生存至今的松科冷杉属的珍稀物种,1999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列为我国一级保护树种。“百山祖冷杉开花促进和子代遗传活力恢复研究”课题组自2004年2月第一次赴百山祖冷杉野生植株生长地考察以来,依靠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和省人事厅留学回国人员项目等的资助,成功开展了百山祖冷杉GA系列激素开花促进、扦插繁殖、进化特征、嫁接复壮、异花授粉和子代遗传活力恢复等研究。这项研究为百山祖冷杉种群恢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本项目的成功有望使百山祖冷杉迅速脱离濒危现状,成为一种特色低海拔园林绿化树种,成为浙江省特色旅游业的一个重要资源。它的珍贵的苗木繁育也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本项目为我省其它重要濒危树种的保护创立了新的思路,对于物种多样性保护,促进以百山祖冷杉为文化背景的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研究第四纪冰期后期的生态地植物学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邵顺流)

   “中国小鲵”惊现峡口镇山坑小溪。日前,从武汉匆匆返回家乡的江山市峡口镇峡南村的柴先生,和江山市林业局等有关部门一起,把两条与恐龙同时代、像熊猫一样稀罕的“中国小鲵”,送到原捕获地——上西坑的一条小溪中去放生。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小鲵”属一种两栖动物,有3亿年的历史,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年代,1889年,有一外国人最早在湖北宜昌发现这种小动物,定名为“中国小鲵”。上世纪30年代,又有人在福建、浙江和湖南发现过“中国小鲵”,尔后便销声匿迹。由于濒临灭绝,1986“中国小鲵”年与国宝大熊猫一起被国家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当年曾与恐龙“称兄道弟” 的古老物种,历尽沧桑却难能顽强地繁衍生息至今,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撼,堪称珍贵的“生物活化石”,被生物学家誉为研究古生物进化史的“金钥匙”。 (谢水根)

   省林科院承担的2项948项目通过了国家林业局验收。近日,国家林业局在北京召开了948项目验收会。全国共有59项948项目参加了验收会。省林科院吴学谦研究员承担的“食用菌胶囊菌种工厂化繁育技术引进”和钟哲科博士承担的“多效持续腐殖肥生产工艺及应用技术引进”2项948项目参加了验收会,其中食用菌胶囊菌种项目获得了86.43的高分,在59项参加验收的948项目中名列第5名,在第二组项目中名列第3名,在所有地方科研院所承担的项目中名列第1名。 (吴学谦)

  泰顺发现巨大古木化石。日前,一块重约2吨的巨大远古树木化石在泰顺发掘出土,该化石引起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高度关注。该所研究员杨小菊博士一行三人于日前抵达泰顺当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科研考察。据了解,该县退休干部彭建华等人在一次外出游玩时,在一建筑工地石料场上发现了这块高1米,直径0.8米,重约4000斤,外观形同树木的奇特巨石。后经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该巨石系1.5亿年前古松柏类裸子植物树种遗体演变形成的硅化岩质化石,其断面树皮、木质、树心等形态结构清晰可见。 (高一平)

   诸暨东和乡“一村一品”广植特色树。近日,诸暨市东和乡的村民们“冬闲不闲”,忙着种植各种树木。东和乡自2007年底开始实施“一村一品”工程,要求各村在通村公路两旁及农户房前屋后都种植果树和经济作物,这样既美化村庄,又可以增加村级经济及村民收入。

  在十里坪村,村公路边新种了两排整齐小树苗。村党支部书记说,村里新种了700多棵柿子,品种丰富,有牛心柿、长红柿、方柿、绿柿、日本甜柿等。除在村公路两旁和村民房前屋后种柿子外,还将在荒山坡地上大面积种植。 (蔡天军)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