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速递
 
     
 
 

三峡2种特有珍稀物种被抢救保护等5则

 
 
发布日期:2008-03-14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本网讯
字号:


(2008年第02期)
三峡2种特有珍稀物种被抢救保护

  三峡库区特有珍稀物种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抢救性保护工程近日通过竣工验收。专家介绍,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为三峡库区特有植物种类,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三峡水库达到正常蓄水位后,位于库区的疏花水柏枝原产地将被淹没;荷叶铁线蕨的部分原产地也将被淹,资源量下降。为此,国家将这两个物种列入了三峡工程生态补偿类项目,于2002年启动了抢救性保护工程,联合承建该工程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在湖北和重庆建设了8个保护保存基地,通过多途径保护措施使这两个物种在水库蓄水后能够长期安全生存与繁衍。验收组在听取承建、监理单位汇报,查看宜昌、丰都等保护现场及相关档案资料后认为:工程如期完成,迁地保存达到了合同任务要求,工程质量合格,科学试验内容也取得有价值的初步结论,对两个物种的长期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京“2008中日万里长城植树活动”计划初步确定


  近日,日本永旺环境财团事务局局长神尾由惠女士和副局长板谷丰先生到北京市延庆县就“2008中日万里长城植树活动”有关事宜与延庆县绿化办进行了商榷,初步确定将于4月27日开展“2008年中日万里长城植树活动”。中日双方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共2000人,当日植树2万株。目前,活动区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活动当天,日本友人还察看了2007年项目区树木成活情况,对延庆县绿化办、林业局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感谢。


上海市启动獾类动物生态恢复研究


  上海郊区的獾类(狗獾、猪獾)是目前上海地区最大的野生动物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獾类灭绝,恢复上海的獾类种群,市野生动物保护站协同奉贤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开展奉贤及其邻近地区獾类动物的研究工作。计划历时三年完成,现已经正式启动。

  本课题分两个研究部分,一是对上海郊区獾类的生存和分布现状进行调查,弄清目前上海郊区仍残留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并在对其生物学习性研究基础上,为迁移和恢复上海獾种群提供科学支持。二是恢复和建设獾类的栖息地,通过引进、助迁扩大獾的种群。奉贤区是上海地区少数有兽类生存的地区,在庄行镇发现有两处獾的栖息地,共有几十只。三年内,计划新建立2个獾类栖息地,使种群数量恢复上升。取得初步经验后,在上海各郊区獾类原栖息地建立10个以上的獾类新栖息地,并使原有獾类种群大大增加,使上海郊区獾类种群的数量达到能长期生存的数量阈值以上。


江西省首部儿童环保电影《心灵的小河》在京首映


  由江西省鹰潭市委宣传部、鹰潭市广播电视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江西省经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江西省林业厅协拍的全国生态文明电影《心灵的小河》首映式于日前在北京召开。

  影片用一种诗化的笔调讲述一个孩子孵雁、养雁、护雁、寻雁和赎雁的故事,也寓意着地球变暖大雁将在南方产蛋的生态预兆。影片清新、自然、流畅,编导在鄱阳湖找到了一种空灵感,让国内外观众在形象直观的音影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爱护野生动物、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

   《心灵的小河》在试映时好评如潮。出品人李英英说:《心灵的小河》是一部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来演绎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故事,为广大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奉献出富有教育性与观赏性的精神大餐,也为繁荣生态文明作了一点贡献。


务林人赵希海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植树、育苗要干到底,直到干不动为止。”这是吉林省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退休老人赵希海在目前举行的“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的感言,他是唯一来自基层,来自林业系统的获奖者,也是年龄最大的获奖者。

  赵希海老人曾是伐木能手,30多年的岁月留给他的是腰椎脱出3节,3条筋骨变弯曲,头颅骨粉碎性骨折,并患有严重的胃病。在退休后的18年里,他带病植树18万株、育苗21.6万株,并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为松花江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做出了贡献。

  当老人清瘦的身影出现在颁奖台上时,全场观众用长时间掌声表达对老人的崇敬。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