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9期
鹧鸪俗名:赤姑 、花鸡 、怀南等。它的枕、上背、下体及两翼都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具白色横斑,头黑带栗色眉纹,一宽阔的白色条带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都呈白色。
鹧鸪被驯化的历史较短,仅有50年左右。它集肉用、观赏、药用价值于一身,其最大特点就是:肉厚骨细、营养丰富。每只成年鹧鸪体重约1市斤,饲养成本仅需3.5元,售价仅12元~15元左右,市场需求量很大。加上鹧鸪营养丰富,含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和64%的不饱和脂肪酸,且鹧鸪血可治尿血症,脚趾锻研成末,可治中耳炎;肉煲汤,可医肺气肿,因此养殖鹧鸪具有很广的市场前景。
饲养鹧鸪一定要先了解它的特性,鹧鸪喜温暖,怕寒冷,怕炎热,喜光照,喜干燥,怕潮湿,厌阴暗,适宜气温在20摄氏度~24摄氏度,相对湿度60%。昼夜光照时间为14小时~18小时的条件下,鹧鸪生产性能发挥的最好,而气温低于10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对鹧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均不利。鹧鸪喜欢群居,胆小,易受惊。遇到响声或异物的出现,会立即出现不安,跳跃飞动的反应。鹧鸪生长快,尤其是12周龄前生长较快,刚出壳的雏鹧鸪,体重为14克~16克,10周龄时,体重可达500克,相当于初生重的33倍~38倍。鹧鸪食性广,是杂食性鸟类,不论杂草、籽实、水果、树叶、昆虫或人工配合的混合饲料,均能采食。鹧鸪有趋光性,在黑暗的环境中如发现有光,就会向光亮处飞蹿。
鹧鸪养殖并不简单,只有掌握了娴熟的养殖技术才能确保养殖成功。
后备鹧鸪长到28周龄时,转入种用饲养阶段。约214日龄~245日龄,母鹧鸪开始生产。但由于公鹧比母鹧性成熟迟3周~4周,因此必须对公鹧鸪增加营养和增加光照。公母比例按平养时1︰3,笼养时1︰4。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年平均产蛋80枚。产蛋量高低除受亲本遗传因子的影响外,还受环境条件影响。条件好时,鹧鸪利用年限为3年,产蛋量第2个产蛋年为最高。在产蛋期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 不要移动或抓捕鹧鸪,否则会造成产蛋量下降,甚至停产。
种蛋孵化时,孵化器内温度必须稳定在37摄氏度~38摄氏度,否则孵化率就会降低。孵化第1天~7天相对湿度为55%~60%,第8天~18天相对湿度为50%~55%,第19天~24天相对湿度为60%~70%, 这样有利于雏鹧出壳。孵化第3天后,胚胎需氧量逐渐增加, 需打开孵化器进气孔不断补充新鲜空气。特别在出壳时,更需足够的新鲜空气。入孵初的20天,必须每隔2小时翻一次蛋,20天后不再翻蛋。一般蛋温32摄氏度~33摄氏度。孵化中后期,每次晾蛋10分钟~15分钟,第23天~24天不再晾蛋。鹧鸪蛋入孵后第7天~8天照头照蛋,第20天~21天照二照蛋,二照后把发育正常的蛋转入出雏器,继续孵化至出壳。
种蛋孵化第23天~24天,把绒毛已干的雏捡出,盛雏箱要垫上草或软纸,以50只~100只放1箱为好。对刚出的雏鹧要加温、透气。对已啄壳但无力出壳的胚雏可进行人工助产。助产要待雏的尿囊血管枯萎后方可进行,否则容易出血造成死亡。若孵化到26天仍不出壳的,就舍弃。目前,先进的育雏热源是红外线灯。灯挂在离地面30厘米的高处,随雏鹧日龄增加逐步提高,一只250瓦的红外线灯,可照300只~400只雏鹧。育雏舍在入雏前打扫干净,进行消毒,在地上先铺一层熟石灰,然后铺8厘米~10厘米厚的垫草,约2周后再补充垫草,到厚度20厘米为止。育雏的温度应随周龄增加而降低。
刚出壳至1周龄,育雏温度为35摄氏度~36摄氏度, 每周降低1摄氏度,直到24摄氏度~25摄氏度可以稳定下来;育雏1周龄内育雏室内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降为55%~60%。在保证温湿度的前提下, 应注意通风透气,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育雏密度,1日~10日龄每平方米80只,10日龄~4周龄每平方米50只,4周龄~13周龄每平方米25只。
育雏室光照条件为:出壳20小时至1周内,实行全日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4瓦;1周龄后为16小时光照, 强度为每平方米2瓦。光照太强会引起鹧鸪啄羽、啄趾、啄肛等恶癖。
鹧鸪出壳后24小时内应先饮水,不要断水和缺水。鹧鸪第一次吃食叫“开食”。开食时可将饲料撒在厚纸板上或盘上,让雏鹧寻食。水槽与食槽要错开放,相距约1米。3日龄每天保持不断料,每只每日喂熟小米8克,3日龄~10日龄,每昼夜喂6次。10日龄至4周龄每天喂5次。
鹧鸪0周龄~8周龄可以成功地在多层笼内育雏或平面育雏。大部分商品鸡笼只要将笼底、食槽、饮水器略作改进即可。为减少足踝受伤,可在底部铺上0.6 厘米厚的网眼塑料网垫。至6周龄时应移入育成笼内或栏内进行饲养。为防啄癖,在6日~9日龄断喙,至6周龄再断喙1次。采用断喙机断去上喙1/4~1/3。如不断喙,也可穿戴特制塑料鼻环。
雏鹧鸪最迟于9周龄转入育成舍,可实行平养、网养与笼养。为防治黑头病、 球虫病及寄生虫病,建议实行网养与笼养。鉴于鹧鸪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舍外设置飞翔栏。饲养密度:4周龄~6周龄每只0.03平方米,或均养35只/平方米,6周龄~10周龄每只0.06 平方米,或均养15只/平方米。光照为每昼夜14小时~16小时(低强度),采用0.5瓦/平方米~1瓦/平方米。红光效果较好。每天喂料3~4次,饮水不可中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观察护理。
由此可见,育雏的管理只要掌握好几个关键点:
温湿度。温度是鹧鸪育雏期间最关键的环节,合适的温度能够提高成活率。湿度过大易引起真菌感染;湿度过小易得呼吸道疾病。
通风。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要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有利雏鸪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密度。密度过大其活动场地受限制而相互打斗,死亡量增大;密度过小浪费有效场地,使养殖成本提高。
光照。出壳后20小时至1周期间需全日光照,1周后为每天16小时。
饮水。鹧鸪在出壳24小时内将0.02%的土霉素加入36摄氏度的凉开水中,让雏鸪饮用。如果雏鸪是从外地引进的,可在饮水中加维生素。
开食。鹧鸪饮水后即可开食。饲喂时要少量多餐,每次添料时以上次饲料吃干净为好。
消毒。要保持环境与卫生。水槽每天清洗2次,2天消毒1次(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每天上、下午各清扫粪便1次,室内消毒要每周2次,夏季每天消毒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