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02期)
绍兴是我国历史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它也是举世闻名的水乡。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故又名桥乡。绍兴境内桥涵众多,据光绪癸巳(1893年)春所绘《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计桥229座。
绍兴古桥兼具奇、古、美特色。从历史的记载看,有文献可证的,最早的应推城东灵汜桥。传越王勾践曾领功于此。《汉书》上所说的山阴灵文园中之桥,就是这座桥。此后,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治理鉴湖时所建3座斗门闸桥,把水闸与桥结合的闸桥,是我国最早的闸桥之一。东晋时建造的兰亭桥、题扇桥、光相桥、谢公桥;后唐钱镠时,建造的拜王桥、昌安桥、安昌桥都是绍兴境内著名的古代石桥。南宋以后,所建石桥大增,据《嘉泰会稽志》记载,时城内已有石桥99座;而明清时期,新建石桥、木桥更多。
在众多古桥中,八士桥是存者中最古老、最奇特的石桥之一。八士桥始建于南宋嘉泰以前,宝祐四年(1256)冬建造,距今已有700余年。该桥平面布局甚有特色。桥东西向,处三条街,三条河交错处,近似现代“立交”形式。桥东端沿河道由南北两向落坡,桥西端则以西、南两向落坡;两端西南的坡道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为梁式桥,有侧脚,梁微上拱,下设纤道。这种形式的布局,建桥时可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用地经济,施工方便,为我国城市中石梁之桥之特例。《嘉泰会稽志》称其“状如八字,故得名”。
广宁桥位于八士桥以北,始建于南宋嘉泰以前,明万历二年(1574)。桥心正对大善塔与龙山。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民谚云:“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写尽五湖四海;广宁桥,桥洞圆,圆似镜,照见山会两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人们观景之处。
离柯桥不远的太平桥,横跨萧绍运河,系1孔净跨10米高的石拱桥与9孔净跨3~4米高低不同石梁桥结合体。官船、大舟走拱桥,大木船过较高、较大的石梁桥;脚划船、乌篷船可在低石梁桥下穿行。该桥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桥的布局高低错落,富有动感;桥栏精雕细琢,造型独特。桥边筑码头,使水运与陆运衔接,反映了江南水乡的传统习惯。
汤公桥,又称老三江闸桥,在城北14公里处,三江城西门外,钱清江与曹娥江汇合处。明嘉靖十六年(1537),知府汤绍恩建“三江闸”,闸上建桥,为闸、桥结合建筑。后世为纪念汤公建闸,改名汤公桥。
城区鲁迅路沈园西首的春波桥,因南宋诗人陆游怀念前妻唐琬,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之句而名之,故又名伤心桥。宋时,在会稽县东南千秋鸿禧一侧,另有春波桥,取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句为名。乾隆《绍兴府志》曰:春波桥有二,一在稽山门外,国初知府许宠勋拒寇时撤去。
拜王桥在城内府山直街南端,为五边形单孔石拱桥。《越中杂识》记:“唐末,钱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此,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
位于城内西小路的谢公桥,据《嘉泰会稽志》称:“以太守谢公所置,故名。”该桥系七边形单孔石拱桥,长28.5米,净跨8米,顶部净宽2.95米,桥面呈八字形,颇有特色。
家家临水,户户邻桥,是绍兴的特色,而这些古桥,倒映水中,有若垂虹,使水乡景色益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