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象山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监测,该县花岙林场樟树林发生樟萤叶甲为害,受害面积200余亩,受害樟树约1000多株,多为直径30cm以上的大樟树,其中20亩樟树林受害严重,叶子被吃,成片枯黄,呈火烧状。个别嫩枝表皮被啃食,引起枯梢。
樟萤叶甲属鞘翅目、萤叶甲科,主要为害香樟、红楠、山胡椒等樟科植物。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啃食叶面,仅残留叶背和叶脉,造成枯叶。幼虫可啃食嫩枝皮,造成枯枝。成虫5 月开始上树为害,直到12月幼虫老熟越冬,一年中为害期长达8 个月。
一、形态特征
成虫 长椭园形,体长8.5-12.5mm,宽4.0-5.5mm,雌虫略大,身体黄色,鞘翅黄褐色,其上密被浅绒毛,边缘有一火黄色宽边;头部与前胸背板比鞘翅略黄些;复眼黑色,触角在两复眼之间,基部比较靠近,柄节、梗节黄色,鞭节黑色;前胸背板两侧前后各有一个凹洼,中央有一条纵沟,雌虫比雄虫宽而深;胸足基节、转节、腿节黄色,胫节和跗节黑色。
卵 淡黄色,圆形,直径0.9-1.2mm。
幼虫 体扁平,长楔形,腹部末端有一对钳状肉质尾足;胸足浅黑色,中后胸及各腹节背及两侧各有一对乳状突起。第一代幼虫体色均为深黑色,有金属光泽,第二代幼虫老熟时转为金黄色。
蛹 体长8.0-8.7mm,宽3.9-4.1mm,体上具规则排列的刚毛,背面淡黄色,腹面稍深,随着发育体色逐渐转成深黄,复眼和鞘翅逐渐变黑。
二、生物学习性
樟萤叶甲成虫、幼虫均能为害樟树,取食嫩枝嫩叶,造成樟树枯梢和叶片提早干枯脱落,成虫有趋光性。该虫在我市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室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蛹,5月上旬羽化,成虫上树取食幼叶补充营养,5月中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6月上旬卵大量孵化为幼虫,食樟树春季新叶。7月下旬老熟幼虫下地筑土室越夏,8月中旬化蛹,9月上旬成虫大量上树取食补充营养,9月中旬开始产卵,9月下旬即孵化幼虫,继续危害香樟,12月中旬老熟幼虫随枯叶落地入土筑室越冬。
三、防治措施
1.幼虫期喷洒白僵菌粉包或采用含孢量2亿/ml的菌液喷雾;
2.幼虫发生盛期采用99%晶体敌百虫5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2000倍液喷雾;
3.人工利用和保护胡蜂、螳螂、猎蝽、鸟类等天敌;
4.采用氧化乐果、甲维盐树干注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