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艺苑
 
     
 
 

茶 烟水袅袅的超脱画卷

 
 
发布日期:2010-01-13访问次数:
字号: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也醉人。”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在中国的发展中,不断融和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发扬传统美德、修身养性、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茶作为一门艺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中国茶道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叶的种类有很多,有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和砖茶。在中国,绿茶是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十大名茶中,有6种都是绿茶,其深入民心的程度,可见一斑。

       烹茶,新试水,人间清楚,物外遨游。关于泡茶所用的水,陆羽在《茶经》中对饮茶用水的原则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砾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古人还总结出了“龙井茶,虎跑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等这类茶、水的最佳组合。在我的记忆中,儿时母亲泡制的甜茶是最甘洌的,每当我顶着日头回家,母亲总会笑盈盈地从茶筒里倒出一小碗酽酽的茶汤,而后用凉水冲开,再放入一丝冰糖,一碗甜茶就做好了,这是消夏最好的饮品。总之,无论用什么水,茶都会以恬淡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变化的只是喝茶的心情,就像释家所说:一切随缘。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要想呈现出茶最好的状态,泡茶的水温是尤其重要的。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一般以80摄氏度左右为宜,它就像是温婉多情的女子,解语花般善解人意,稍一点拨,就会融化在水中。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则要用100摄氏度的沸水冲泡,正如野性十足的卡门,它的美需要热力的宣发渗透,不然,它就无法融入水中,浸出较少,茶味寡淡。乌龙茶、普洱茶就更像是半老徐娘,成熟内敛,用茶量一定要多,要用沸滚的开水冲泡,否则,不能完全激发它内在的潜力,完全察觉不出它的韵味。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这和他们热情豪爽的性格也是分不开的。

       美食配美器,自有饮茶,就有茶具。最早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近年,在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东汉时期的瓷器,内有碗、杯、壶等茶具,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具。

       唐代茶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陆羽在《茶经》中列出的贮茶、炙茶、煮茶、饮茶器具有20多种,他真正把茶做成了艺术。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使用的茶具,多以陶瓷为主;另一类是皇室宫廷饮茶器具则是金银茶具、秘色瓷茶具、琉璃茶具等。到了宋代,茶叶大量生产,不再是奢侈品,尽管地方官吏,文人学士还是使用金银制的茶具,但民间百姓饮茶的茶具,只需“择器”就行了。明代茶具,由于饮茶方法的改变,一些新的饮茶茶具如小茶壶等脱颖而出。从明代至今,人们所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明代用的茶盏已经摒弃了黑釉,经过元代的审美变迁,改为白瓷或青花瓷,最为崇尚瓷制或紫砂制的小茶壶,功夫茶使用的茶具则是十分讲究的宜兴紫砂壶。

       茶在各个朝代的饮法也不尽相同。中国的饮茶法有两大类——煮茶法和泡茶法。从煮茶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煎茶法,泡茶法又是由点茶法衍生而来的。这就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大方法,即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和泡茶法。

       煎茶法又叫陆羽式煎茶法,是先将饼茶碾碎成末再放进锅里烹煮,然后再饮用。点茶法,传说是苏廙发明,即将茶末用沸水冲泡而成,而不烹煮。这两种形式,一个盛行于寺院云集的唐代,一个盛行于文化氛围浓郁的宋朝,都曾风行天下,远播海外,但作为特殊形态,比较麻烦,最终都式微了。而今唯存煮茶法和泡茶法。

       煮茶法真可谓是源远流长,自汉代一直流行至今,汉魏六朝到初唐,煮茶法是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我们现在的泡茶法是中华茶艺的又一代表形式,明代由于改制以条形散茶为主,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就是在泡茶时不需将散茶碾末,而是直接取一撮散茶入壶或碗,用开水冲泡,稍候即饮。这种饮茶方法称为撮泡法。撮泡法不仅冲泡简便,而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是我国饮茶史上的一次革命,它让茶叶既能登大雅之堂,为名士品茗,也能入乡间农舍,为村夫解乏。它自明朝中期形成以来流行至今,是现代中国的主导性饮茶方式。其最典型的代表是仍盛行于闽、粤、台沿海—带的“功夫茶”。

       茶文化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这种克己养德的精神,以茶为载体,传播给其他国家。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他民族,而各国又把它与自身的人文相结合,演变成各种茶文化。

       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喝茶。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唐代,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有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蒙古人喜爱吃砖茶,他们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然后加上一些,牛奶和羊奶。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有用果浆代柠檬的,在冬季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只喝两三杯这种甜茶,嘴里就会感到黏糊糊的,让人产生饱足感。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它的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各阶层人士都喜爱,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最后还会加入乳酪与糖。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里加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南美许多国家,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消化。在新西兰,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还特别定出饮茶时间。

       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在遗憾的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能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繁衍下来,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非常有创造力,善于接受外来文化,采万家之长为己用,不断的抛陈出新。

       茶作为一件商品,在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带动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产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拉动了地域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自古就有人愿意收藏普洱茶,让茶叶以一种新的价值存在。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驼铃清脆悠扬,茶草飘香,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这里留印了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也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茶马古道”,这条古老的商路和“丝绸之路”并驾齐驱,成为中华民族的两条商业脐带,让中国在同世界交流的新陈代谢中不断成长和被认可。

       茶在我们的生活中俯仰皆是,茶文化早已经渗透进了民族魂里。从嫩绿的新芽到浓酽的茶汤,我们在杯中看它沉浮,没有烈焰的火辣,没有腻蜜的香甜,它的淡泊是种高远,烟水袅袅间就是一幅人生的超脱画卷。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