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塘碧水清波,水面绿草青青,鱼儿蛰伏水草,一条长2122米、宽1.5米多的环村河绿化带按照植物的不同颜色,进行花草树木科学搭配。这是笔者近日在计划打造省级森林村庄的台州市椒江区三甲街道楼里村看到的陶西河景象。可有谁想到,就在不久前,这里还是一条恶臭难闻、死气沉沉的“黑水河”。此变化是椒江区采用“植物生态浮床”技术绿化、美化、净化河道的一个缩影。
“植物生态浮床”技术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理,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从而达到改善水质、提升水环境质量的目的。据悉,这是椒江区首次在农村采用该技术治理水环境。“植物生态浮床”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用两根毛竹搭成长方形的小竹网架,网架上栽种着四五丛香菇草等绿色植物;另一种是用六根毛竹搭成六边形的大竹网架,网架上栽种着40多丛香菇草、花叶美人蕉、水竹、黄花鸳尾、千屈菜等对污染物吸收较快的绿色植物,非常漂亮。全村共有大、小竹网架80张,其中,小竹网架68张、大竹网架12张。据了解,此项工程总投资10万元,共覆盖10多亩河塘。下一步楼里村将进一步扩大”植物生态浮床”的覆盖面。同时,将有观赏价值的淡水水生植物、动物收集起来,集中种植或养殖在水上公园。在此基础上,建设水上凉亭、小木屋、小土屋、小茅屋,并配置石磨、水车等农具,开展钓鱼、游船等水上娱乐活动,以此实现水上公园的发展目标。
楼里村境内阡陌交错,河流纵横,拥有河塘81口,面积达114亩。在该村没有采用“植物生态浮床”技术治理的河道,那里的河水相对浑浊。为什么同一个村的河塘水质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植物生态浮床”的核心技术——复合菌+水草+微孔曝气管。简单地说,“神奇”的水草每天吃细菌发挥了作用。也就是,”植物生态浮床”投放到河塘以后,复合菌可以迅速吸附到水草上,几个小时内,复合菌就可以复活、运动,最终河水中的污染细菌就被复合菌分解成逸出水体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
作为治标且治本的新技术,该技术给多年来饱受河道、湖泊清淤困扰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除了楼里村外,椒江区还在章安街道长汇村进行”植物生态浮床”治理水环境试验,同样取得水质COD(化学含氧量)、总氮、总磷“三消减”的效果。同时,水体异味得到控制,透明度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感官性、亲和性状明显改善。与同类传统技术比较,该技术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节省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