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现有中幼林面积15.7亿亩,占林分总面积的67%。由于存在“重造轻管、重封轻抚”的思想观念以及抚育资金十分匮乏等原因,后期抚育管理工作滞后,造成部分山林藤蔓丛生,中幼林长势衰弱,有害生物危害严重,林相单一,出现成林不成材,蓄积量偏低的现象。如不及时加以抚育,不仅延长成林时间,更易发生病虫害和火灾,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绿化造林成果将毁于一旦。
中幼林抚育包括林地抚育和林木抚育两个方面。林地抚育主要包括松土除草、施肥、灌溉与排水等。林木抚育主要采取劈抚、修枝、间伐等方法,去除演替早期的植物种类,有目的地留培较多的乡土顶级群落树种及珍贵用材树种。抚育间伐时,遵循林木生长规律,以林分郁闭度为主要指标,参考造林密度、立地条件、林木高径生长等情况,对林分分化明显,郁闭度在0.8~0.9的林地优先安排间伐,间伐后清除林内杂草灌木,及时封山育林。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松土除草
目的: 除草是为了排除杂草灌木与新栽幼树对水、肥、气、热的竞争,因为杂草生命力强,根系盘结,与幼树争夺水肥,阻碍林木根系发育,并且可能使幼树窒息死亡。松土的作用在于疏松表土,切断表层和底层的毛细管联系,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
方法: 除草松土的年限应进行到幼林全面郁闭,至少应进行到幼树高度超过草层高度为止。除草松土的季节应在林木生长的高峰期来临之前,即每年的5—6月和8—9月。
割灌
目的: 劈除培育目的树种周围的杂草、藤蔓和灌木,排除杂草灌木对水、肥、光、热的竞争,改善林木生长条件,促进中幼林生长。
方法: 割灌一般在林分基本郁闭、不宜进行松土除草的中幼林中进行。为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提倡使用割灌机。
林内间种
目的: 在林地上引种具有固氮能力的绿肥作物和改良土壤树种,能够与幼树相互促进生长,经过细致的抚育管理,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减少杂草滋生,对林木的生长十分有利,可以达到以耕代抚、以副促林的目的。
栽植方式: 对于贫瘠的无林地,可以先栽植绿肥作物或改良土壤树种,使土壤得到改良后再造林。在造林同时进行间种,绿肥作物与造林树种应混生或间作。在主要树种或喜光树种林冠下混植固氮作物或小乔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人工修枝
目的: 消灭死节、减少活节,加大树干饱满度,提高木材质量。改善林内通风与光照状况及林木生长条件,减少火、雪压和风害的发生程度,防止病虫害蔓延。修枝在一些多分枝及主干不明显树种的中幼林中十分必要。
方法: 只修去下部枯枝的称为“干修”,修去部分活枝的称为“绿修”。对选定培育木进行适度修剪,除去树干下部已枯死或濒临枯死的枝条及部分活枝。修枝时期和方法应有利于伤口愈合,不撕裂树皮。整枝强度以保持冠高比为1︰2为宜,切忌单纯为了获取薪材而过度整枝,使同化作用面积锐减,林木高径生长呆滞,并使林地强度透光,从而导致杂草滋生,林地条件恶化。
透光伐
透光抚育一般在幼龄林内进行。按照确定的保留株数,间密留疏,去劣存优,调整林分结构。
抚育方法: 根据林分特征以及交通、劳力等社会经济条件,选择全面抚育、团状抚育或带状抚育。
选木原则: 伐除抑制主要树种生长的次要树种、灌木、藤本、高大的草本植物。一是在纯林或混交林中,主要树种幼林密度过大,树冠相互交错重叠、树干纤细、生长落后、干形不良的植株。二是实生起源的主要树种数量已达营林要求,伐去萌芽起源的植株。在萌芽更新的林分中,萌条丛生,择优而留,伐去其他多余萌条。三是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已获成功的间伐迹地或林冠下造林,新的幼林已经长成,需要砍除上层老龄过熟木,以解放下层新一代的目的树种。
林分选择: 郁闭度0.8以上的幼龄林,且生长状况不良或防护效果不佳的林分。
起始期: 根据树种特性、林分生长状况、森林经营目的确定透光伐起始期。在幼林郁闭后,目的树种受到非目的树种、灌木、杂草压制时进行透光伐,一般首次抚育年龄以5—6年为宜。
抚育强度:对于天然林,抚育采伐后每公顷均匀保留2400~3600株幼苗幼树,郁闭度或林冠覆盖度不低于0.6。在风雪危害严重的地段首次透光伐的郁闭度一次不得降低0.2。对于人工林,伐除总株数的15%~50%,伐后保留郁闭度0.6~0.7。杨树林按培育的材种确定,抚育采伐后树冠不要再接触。
间隔期: 根据次要树种的萌芽状况确定透光伐间隔期,一般以3—5年为宜。
生态疏伐
生态疏伐一般在中龄林内进行。按照有利于林冠形成梯级郁闭、主林层和次林层立木都能受光的要求,伐除受压木和“霸王树”,保留有益木,改善林分光照、水分、养分等生态条件,提高林木生长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抚育方法: 根据林分结构、林木生长状况确定采用下层疏伐、上层疏伐、综合疏伐或机械疏伐4种方法。
选木原则: 伐除Ⅳ、Ⅴ级木,部分Ⅲ级木,以及过密的或受害的Ⅱ级木、个别Ⅰ级木;或者伐除位于林冠上方的“霸王树”、上一世代的残留木以及干形不良的优势木。
生态疏伐林分选择: 郁闭度0.8以上的幼龄林,且林分生长状况不良或防护效果不佳。
疏伐强度: 伐除总株数的15%~50%,伐后保留郁闭度0.6~0.7。未进行过透光伐的天然林及飞播造林的人工林,首次疏伐每公顷伐后保留1200~2800株,郁闭度控制在0.6~0.7之间。
间隔期: 根据次要树种的萌芽状况确定透光伐间隔期,一般以3—5年为宜。
景观疏伐
抚育目的: 按照森林美学的原则进行景观疏伐,改造或塑造新的景观,创造自然景观的异质性,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旅游和观赏价值。
抚育方法: 根据风景林造景需求,采用下层疏伐、上层疏伐、综合疏伐或机械疏伐4种方法。
伐除对象: 伐除影响景观效果的林木。
景观疏伐林分选择: 结合景区造景需求,应对风景林展示的景观效果进行合理调整的林分。
景观疏伐的起始期、抚育强度、间隔期根据各地实际进行确定。
生长伐
抚育目的: 用材林幼林经透光抚育,进入壮龄林阶段后,为了解决目的树种个体间的矛盾,不断调整林分密度,使保留木得以良好生长,并提高木材质量,缩短成材期,实现优质、丰产的目的。
抚育方法:根据林分结构、林木生长状况确定采用下层疏伐、上层疏伐、综合疏伐或机械疏伐4种方法。
伐除对象: 淘汰部分低价值的树种,砍去品质低劣和生长落后的林木,伐除对森林环境卫生有碍的林木。
林分选择: 一是郁闭度超过0.8以上的林分。二是胸径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的林分。三是枯立木与濒死木数量超过林木总数30%的林分。
起始期: 根据树种特性、林分生长状况、森林经营目的确定透光伐起始期。起始期一般以进入中龄林后第2—3年。如速生丰产林杉木、马尾松、湿地松以7—8年为宜,杨树等速生阔叶林以5—6年为宜;工业原料林杨树、泡桐、桉树以3—4年为宜,湿地松以6—7年为宜;一般用材林杉木、木荷、枫香、柳杉以12—13年为宜,马尾松和栎、栲等硬阔树种以11—12年为宜。
抚育强度: 伐除总株数的15%~35%,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6。
间隔期: 速生丰产林一般以3—5年为宜,工业原料林一般以2年为宜,一般造林5—10年。
卫生伐
卫生伐是为了维护与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防止病虫害发生蔓延,提高预防森林火灾能力。
抚育方法: 定株采伐。
选木原则: 主要对遭受病虫害、风折、风倒、冰冻、雪压、森林火灾等灾害的林分开展,清除生态功能明显降低的被害木。
林分选择: 受害立木株数大于10%的林分。
卫生伐的起始期、抚育强度和间隔期依据林分受灾情况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