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日《中国绿色时报》B3版·竹产业:
差异在市场就在
刘琴
“浙江笋竹产品西北行”看点多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然而,令人最值得回味的就是主办方的求异思维方式和操作模式。
扩内需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如何去找到市场?至关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差异和空白的眼睛。浙江笋竹产品为何走进遥远的东北和大西北?毕竟两地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相差甚远。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的一句解读耐人寻味:因为这些地区没有竹笋业,我们的产品不会对当地任何产业造成冲击。
金融危机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今年的经济发展重心放到“扩大内需”上来。内需究竟在哪里,城市,还是农村?专家普遍认为,扩内需农村市场大有可为,“电器下乡”、“家具下乡”,还有即将施行的“建材下乡”政策充分关注到了农村市场的重要,毋庸置疑这是对的。然而,此次浙江省笋竹产品的推广活动让我们看到了蕴藏于城市消费市场中的巨大潜力。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今年3月份在北京举办的“江西商品大集”。
据统计,“江西商品大集”活动期间10天签约额达到2亿余元,日销售额达到66万元,相当于一个中等超市的规模。有90余家江西企业现场销售共计858万元,25家企业销售总额超过10万元。更为可喜的是,借助大集平台,一些江西优质商户正式落户北京。50余家北京采购商同参展企业签署了采购协议,签约金额突破3亿元。除了北京本地采购商积极前往采购洽谈外,“江西商品大集”还吸引了天津、河北、河南、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市)以及海外的采购商前来洽谈。
“浙江笋竹西北行”和“江西商品北京行”的求异思维为我们扩内需拓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然而,要将思路变成现实,操作模式不容忽视。如果只是依靠某个企业单打独斗出门推销的话,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只有团结协作,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凝聚全行业的力量,才能产生巨大的品牌影响力,打开更为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寻找地区差异 拓展内需市场
——访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
刘琴 何晓玲 张健康
金融危机发生后,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关注和研究的重中之重。内需在哪里,结构如何调,是摆在各行业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浙江对此作出了超前尝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浙江笋竹产品西北行”活动举办期间,采访了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
差异蕴藏商机
记者:楼厅长,浙江笋竹产品推介活动去年选择了东北,今年又选在西北,推广浙江的笋竹产品出于哪几方面的考虑?在老百姓看来,毕竟这些地方饮食习惯与浙江相比有很大差异,有没有风险?风险大不大?
楼国华: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有计划地在全国开展浙江笋竹产品推介系列活动,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外向度较高的浙江笋竹产品,面临出口受阻、竹产业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因此,保稳定、扩内需、拓市场、调结构也就成为我们政府管理部门提振竹产业的重要选择项。在东北、西北、中原等非竹分布区域,人口众多,潜在的消费市场大,只要我们组织各方面力量努力开拓市场、引导消费,非竹区域的笋竹消费市场一定会打开;二是非竹分布区域的饮食习惯与浙江相比虽有较大差异,但竹笋自古就享有“寒士山珍”、“素食第一品”等美誉,随着民众健康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消费结构的调整,竹笋这一健康的森林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还有竹材、竹炭等竹加工品都是低碳产品,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有差异就有市场,就有商机,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在这些区域拓展浙江笋竹市场,我们充满信心。
聚力打造品牌
记者:去年的“浙江笋竹产品东北行”活动举办之后,成效如何,活动给浙江竹笋企业和林农带来了哪些实惠?继东北行、西北行之后 ,是否还有系列“笋竹之行”活动?
楼国华:去年的“浙江笋竹产品东北行”活动影响面大,效果显著,已入选2009年度中国林业产业十大新闻事件。在市场拓展方面也是成功的,如临安市在东北市场的食用笋销售额从推介前300多万元提高到了3000多万元,“手剥笋”成为哈尔滨市餐馆点菜率较高的冷盘菜。浙江省政府把发展竹产业作为“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而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全省有近40个县(市、区)的竹业产值超亿元,竹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如安吉县,去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1436元,而其中有6500元来自于竹产业。“浙江笋竹产品”品牌响了、市场扩大了、竹产业效益提升了,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浙江的林农。浙江笋竹产品的推介活动是在新的形势下政府管理部门抓林业产业的重要尝试,深受企业欢迎,这项工作我们将继续抓下去,还将打造浙江笋竹产品的中原行、华北行等。
迎接新机遇
记者:此次“浙江笋竹产品西北行”活动不仅只是在推广竹笋,更是给了我们看待问题的一个全新思路。浙江用竹历史悠久,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当今,竹产品市场前景如何,面临怎样的机遇?浙江竹产业乃至整个浙江林业产业发展在扩内需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方面有哪些设想和举措?
楼国华:发展低碳经济将为竹产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竹子生长快,固碳能力比林木强,符合可持续利用原则。竹加工已实现全竹利用,以竹代木、以竹胜木正成为可能,竹化学利用的产品市场也很好。因此,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当今,竹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得益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先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优势,浙江省实现了从森林资源小省向林业产业大省的跨越,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竹业、木业、花卉苗木、森林生态旅游业大省。笋竹产品的推介活动只是我们拓市场、扩内需的一项尝试,浙江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任务十分繁重。从去年开始,我国林业产业又迎来了明媚的政策阳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颁布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召开了全国第二届林业产业大会。在今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扶持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将不失时机地变“危”为机,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创新创业,促进林业产业继续又好又快发展。
“小省”变“大省”
记者: 浙江作为一个森林资源小省,却能够发展成为一个林业产业大省,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
楼国华:创新,使浙江从森林资源小省成为林业产业大省。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抓行业协会、抓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抓龙头企业,可以说这是浙江林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
近年来,浙江省林业部门积极转变自身职能,放权给企业、放权给协会,靠产业协会和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来实行行业规划、行业管理、名优产品推介、企业跟踪服务、制定行业标准、进行价格协调和企业自律等,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全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林业产业协会组织体系,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林产协会已发展到100多家,专业经济合作组织536多家,参加农户6.23万户,辐射农户近76.15万户。同时,积极扶持林业龙头企业,拓市场、建基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促进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装备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出口创汇,增强带动基地农户能力。如浙江腾龙竹业制造有限公司近年来竹胶板生产线从3条增加到7条,年生产能力达到2.5万立方米,新设加工点36个,新增从业人员2600多人,竹农人均增收350元。目前全省已发展各类林业龙头企业300多家,经营产值超过150亿元。
笋竹香飘溢古都
——浙江笋竹产品西北行侧记
刘琴 何晓玲 张健康
“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3月,正是春笋破土的时节。带着新竹的清香,“浙江笋竹产品西北行”走进了古都西安,邀市民一同分享“笋竹盛宴”。

浙陕两省笋竹产品销售合作签约
竹文化传大西北
“我们浙江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竹子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出浙江竹笋壳薄、肉厚、色白、质嫩、气香、味鲜、甘甜、营养丰富的独特品质。”3月26日下午,为让古都市民了解浙江竹笋良好的生长环境、独特的产品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亲自做起了推销。
据记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任苏州刺史时,吃了浙江湖州崔太守送去的春笋,欣然作诗:“紫箨圻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可见,吃笋在浙江已有相当悠久历史。
谈到浙江的竹,多少诗人留下了不朽名句。北宋大诗人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据记载,浙江有悠久的栽培加工利用历史,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许多陶器的底部都留下竹编织物的印迹,由此可见, 早在7000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已会加工利用竹子了。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竹子浸润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竹子加工利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质地优良、健康生态的竹子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百人共享竹笋宴
百闻不如一尝。3月26日晚, 150多人参加的“竹笋晚宴”,把活动推向高潮。
油焖春笋、鸡汁脆笋、咸肉烧笋……精致的竹笋菜肴次第上桌。肉质脆嫩,味美可口的竹笋,吃到口中便迎来啧啧称赞。为了烹制这台竹笋宴,主办方专门从浙江请来烹饪高手,奉献出10道可口的竹笋菜肴。
同桌的一位西安女士显然对手剥笋表现出了特别偏爱:“陕西也有竹子,但吃起来又苦又涩,我们西北人原来以为,只有大熊猫才爱吃呢,没想到竹子还这么鲜美。”
竹笋的食用方法很多,炒、烧、煮、煨、炖等均可,皆成佳肴。可荤可素,可汤可菜,做法不同,风味各异。作为一种纯天然食品,竹笋自古就享有“寒士山珍”、“素菜第一品”等美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低脂、低糖、多纤维。常吃竹笋对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有食养食疗之功效。近年研究发现,竹笋内多糖物质还具有抗癌作用。
“竹笋不仅有营养,而且最令女士喜爱的一点就是:吃竹既可解馋又不用担心身体发胖,还有助于减肥。”为让大家吃得放心明白,主办方特意邀请我国竹产业技术推广专家金爱武教授,绘声绘色地讲解竹笋营养知识。
香气四溢人流连
3月27日上午,活动进入另一个高潮。来自浙江安吉、临安、德清、龙游、余杭5个“中国竹子之乡”,以及庆元、遂昌等20多位重点产竹县(市)的县市长客串了一回“王婆”,在西安市华润万家超市莲湖店广场为浙江的竹类产品“吆喝”,举行现场推介活动。
现场烹煮的“腌笃鲜”竹笋烧咸肉,飘来阵阵香味,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排队品尝。

现煮的“腌笃鲜”飘来阵阵香味,吸引了众多市民排队品尝
“我已经60年没有回浙江了,今天总算又闻到了家乡笋竹的香味,真好吃。”一位老大妈品尝着家乡久违的竹笋,咀嚼着60年浓浓的思乡情。
多味笋干、笋制罐头、青豆笋丝、竹炭鞋垫、竹工艺品、竹炭包、竹筷、竹垫……件件都让西安市民感到新鲜。

市民争购笋竹产品

竹炭企业演示竹炭的吸附净化功能
除了推销产品,现场的笋竹常识有奖抢答等观众互动节目,场面也很火爆。当天,主办方还与超市开展了有奖促销活动,消费者当天在该超市消费一定数额就可抽奖获得一份笋竹小礼品,当天共发放笋竹小礼品6000多份,进一步扩大了浙江笋竹产品在西安市民中的影响力。
来自浙江竹乡的报告
刘琴 何晓玲 张健康
萧萧江上竹,依依遍山麓。
浙江,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为竹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浙江省把发展竹产业作为“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目前全省有近40个县(市、区)的竹业产值超亿元。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产业以占全国六分之一的竹林面积,创造了占全国三成的竹业产值、四成的出口额。浙江笋竹产品以其生态、绿色的品质日益受到市场青睐。”
美丽乡村——安吉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子看安吉。”竹产业是安吉的支柱产业之一。安吉竹产业利用先后经历过从卖原竹到进原竹、从用竹秆到用全竹、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的4次跨越,形成了一种以低消耗、高效益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全国1.5%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18%的竹产值。2009年,该县竹产业总值达到112亿元,从业4.5万人,GDP贡献率达到30%。竹产业为全县农民平均增收6500元,占农民收入的近60%。竹子在安吉实现了从叶到根的高效利用。无论是竹林培育、竹产品加工还是竹子旅游资源的开发,都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全县现有竹产品及配套生产企业近2000家,产值亿元以上规模企业8家,产值5000万以上规模企业28家。产品涉及板材、编织、竹纤维、工艺品、医药食品、生物制品、竹工机械等七大系列3000余个品种。产品销往港台、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加工产值居全国十大竹乡榜首。
竹子博览园、中国竹子博物馆、中国大竹海、灵峰山森林公园等以竹子第三产业开发为主的景区,先后吸引了《卧虎藏龙》、《功夫之王》、《夜宴》、《越王勾践》等著名影片在安吉竹海拍摄。
森林城市——临安
临安生态环境极其优越,是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6.55%,被誉为“森林世界、大树王国、天然氧吧”。
作为全国首批的“中国竹子之乡”,临安的竹产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临安是全国最大的菜竹笋基地。现有竹林面积100万亩,其中毛竹32万亩,菜竹48万亩,天目笋干竹16万亩,工艺杂竹4万亩。临安还是亚洲最大的水煮笋加工中心。现有笋竹加工企业185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家,16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ISO9001认证和QS认证。竹笋产业不仅成为临安农村经济的第一大主导产业,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2009年,竹业总产值30亿元,竹农在竹笋上人均收入高达4280元,加工水煮笋、天目笋干、天目手剥笋和竹笋休闲食品达14个系列、500多个品种,加工产值近20亿元,出口创汇5600万美元。
临安生态优越,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先后获得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殊荣,多次跻身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
品质之城——余杭
杭州市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临钱塘江,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目前该区正在着力打造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城市名片。
拥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的余杭,有着悠久的竹子栽培和加工历史,也是浙江省的竹子主产区,有竹林资源35.29万亩,占全区有林地面积的50%,共有竹种5个属30余种,优势竹种为毛竹,早竹、苦竹和淡竹。
竹林是余杭重要的经济与生态资源,目前,余杭的竹产业已初步形成以竹子栽培、竹制品加工和竹产品贸易营销为一体的产业体系,竹区旅游也日渐兴起。近年来,余杭区委、区政府将竹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优势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势头迅猛。竹材利用已从仅限于初级产品向精加工日用品、工艺品转变,生产经营已从手工作坊的模式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山中兴旅游”的产业经济发展之路,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今年,竹业已纳入到余杭区现代都市农业“一中心四板块”产业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好竹产业板块将成为余杭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重头戏。区财政每年投资1000多万元资金,实施竹区林道、现代示范园区等建设,推广竹业优化提升的新模式、新技术,推进竹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竹农组织化程度等措施,大力培育竹林资源,扩大竹业加工,发展产品贸易和竹业文化旅游。2009年,全区竹业总产值达到25.48亿元,其中:一产产值4.55亿元,加工产值19.10亿元,竹产品贸易增值1.83亿元。依托竹林资源和景观开发的旅游收入达到1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