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自然保护
 
     
 
 

香樟树下:一对老人26年种树故事

 
 
发布日期:2010-04-13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本网讯
字号:


       一棵树,一年可以净化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当城市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时,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当地夏季的气温可降低0.1摄氏度;宽30米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8分贝……

       绿化的种种好处,78岁的王绍丰和72岁的张凤英可能说不周全。但这对生活在杭州西溪街道石灰桥社区的老人,却以一种朴素的坚持,守护着西溪河下的香樟树。26年来,他们沿河种下200多棵香樟,成活90棵。

       如今,儿孙都已长大成人,渐行渐远,曾经的邻居有的搬有的迁,四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唯有香樟树下,依然留有数不清的温情故事。

        三分种树七分养 对香樟的感情就像对孩子一样 

       26年来种下200多棵香樟树,成活90棵。这样的骄人成绩,让王绍丰和张凤英夫妇成为远近闻名的“植树专家”。他们家的电话,也成了周边邻居的“绿化咨询热线”。

       在他们位于石灰桥社区的家中,一楼小院绿意盈盈,锄头、铲子、开山斧、培土用的泥刀、洒水用的塑料袋,各类植树和养护工具一应俱全。

       一天两至三次去附近的西溪河下“看小树”,几乎成了这对老人2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生活惯例,用王绍丰大伯的话来说,这是“自得其乐”。

       小树苗需要隔天浇水,要等它们长到3岁以上,根部完全长好时才不用频繁浇灌。夏天浇水是有讲究的。早上要用大树枝将小树苗遮挡起来,避免后者日间受到太阳的暴晒,傍晚时分则要把遮挡物拿掉,因为晚上需要让树苗“多吃露水”。

       每年11月前,要给樟树培土。把根部的土加得高高的,“等于给树穿上了厚衣服”,帮助它们安然过冬。植树后,一般都等到一年左右才能观察树苗是否成活。只有枝繁叶茂同时“根深蒂固”,小树才算真正具有了生命力。

       “植树专家”的名号,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努力就能换来的。健谈的张凤英阿姨向我们回忆起20多年前的种树故事。

       1984年,文二路正在修建中,尚未整治的西溪河边光秃秃的。刚搬迁到石灰桥社区的王绍丰夫妇偶然间发现家门口的一棵老樟树下,长出了不少15-20厘米高的小树苗,很适合移植。

       “既然河边缺乏色彩,何不由我们自己动手来添绿?”第二天一早,老两口就将老樟树的“儿孙”移植到西溪河边。没想到“栽树容易活树难”,第一批的十几棵小树苗只剩下一棵“独苗苗”。

       张阿姨说,这次失败的经历让他们长进了不少。这以后,他们从新华书店淘了很多专业书,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渐渐明白了“三分种树七分养”的道理。

       有的时候,碰到树苗被人破坏的现象,老人也曾灰心丧气,可是看到小树长大,内心的欣喜又化作继续种树、护树的动力。“长高了,又长高了!”在这样的感慨声中,20多年光阴轮回,老人进入古稀之年,四季常青、散发香气的香樟树却在泥土中站稳脚跟、“长大成人”。

       “慢慢地,对香樟的感情就像对孩子一样”,用这样的执着和坚持,从天目山路北面的八字桥开始,一直到如今的文一街小学南面,王绍丰两口子在26年的时间里,沿着西溪河陆续种下了200多棵香樟树。

       晾衣绳和“篱笆树” 培养孩子细腻敏感的心灵 

       普通的香樟树籽,大小如细细的黄豆,黑色。每年,王绍丰夫妇都会将捡来的树籽埋在自家花盆的土里,待春天发芽后,再用稻草灰仔细包好幼苗根部,挪到西溪河边种下去。

       没有亲眼目睹过树苗发芽、抽枝的人,可能很难理解老王夫妇对待种树的较真劲儿。

       就在几年前,工人们在文一街小学南面的河岸边,种下了几棵玉兰树。老王散步时看到,他们将其中的两棵放在一堆石子上,马马虎虎填了几铲土了事。

       “这怎么行?”老王急忙给社区和绿化办打电话反映情况。工人们过来返工后,老王夫妇还是不放心,最后干脆亲自上阵,把泥坑中的石子一颗颗拣掉,加深坑后再植树培土。老人用细心“挽救”的这两棵树,如今正矗立在河边,伴随着孩子们的读书声茁壮成长。

       熟悉老王夫妇的邻里都说,他们其实并不是苛刻的人。晾衣绳和“篱笆树”的故事,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直以来,文二路68号墙门里的居民,都有在沿河的电线杆边晾晒衣物的习惯。可是随着河边的樟树渐渐长高,在带来绿荫的同时也遮蔽了阳光。

       2008年10月,王绍丰大伯在爱人的催促下,在文二路68号小楼边电线杆间的高空中拉起了一条长达10多米的晾衣绳。这样一来,既能满足小楼里住户的晾衣需要,又不妨碍他们出行,樟树成长过程中的“舆论压力”,也消弭于无形。

       从下宁桥东北面沿着西溪河岸走,每隔几米就会出现一棵“篱笆树”。所谓“篱笆树”,就是用竹篱笆围起来的香樟树苗。

       原来,刚种下去的香樟树苗,由于个头不高很容易被人忽视,有时难免被锄草机所误伤。为了提醒园林工人,细心的老王夫妇就在树苗四周扎起了竹篱笆。这样,同时也能减少散步者误踩树苗的概率。

       于是,老王夫妇早晚散步时又多了一项任务——修补受损的竹篱笆。“这样,总比看到树苗受到伤害要好受得多!”没过多久,让他们感到“心中一暖”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文一街小学河对面,有一位邻居也在河边空旷处种下了5棵“篱笆树”。

       早在2001年,石灰桥社区就投入13万元,在每幢房子边都种下了桂花树。如今,这个赢得“桂花村”美誉的社区里,还活跃着一支老年护绿队,老王夫妇正是其中的成员。虽然人数不固定,活动不定期,对于绿树红花由衷的热爱,却是他们共通的心意。

       原来,有一种生活态度是可以“相互感染”的。王绍丰说,老人们最大的心愿是,通过栽花种树,能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细腻敏感的心灵,可以感知生活中每一个动人的细节,享受每一个成长的瞬间。

       香樟树下看变迁与时俱进的“绿色心意”

       23岁的小伙子章文,至今仍然珍藏着和外公外婆在香樟树下的合影。

       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有着这样一抹浓郁的绿色:春天,在香樟树下踏青;夏天,给香樟树浇水;深秋,替香樟树培土;冬天,在香樟树下和妹妹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2010年,将迎来外公外婆王绍丰和张凤英结婚50周年的金婚纪念日。章文和两个表妹正在策划要将全家人召集起来,陪同老人在香樟树下拍一套金婚纪念照。因为,四季常青、不生虫、同时又飘散香气的香樟,恰恰能成为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的表征。

       几年前,一部名为《香樟树下》的电视连续剧曾风靡一时,打动过无数观众的心。

       在一棵枝条浓密繁盛的香樟树下,3名女孩用10年的时间证明了友情的永恒。为了不可抗拒的成长,她们分离,为了不可抗拒的幸福,她们相聚。香樟树下的许多情节,在不经意时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清幽的香樟树下,是你远行的背影。背影越来越远,带走我的遗憾,也带走我的惦念……”香樟树下,留有数不清的温情故事。

       下宁桥边,张凤英老人就像怀抱儿孙一样怀抱着香樟。有一棵他们夫妇和外孙、孙女一同种下的香樟,如今已有4米多高,直径在180毫米左右,她取名为“子孙树”;不远处,有一棵她同样宠爱的“儿女树”,3个枝杈刚好代表着他们的2个儿子和1个女儿,“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

       如果说,在老王夫妇20多年的种树和护绿过程中,还留有一点遗憾的话,那就是,在城市扩建、桥梁改造的过程中,能否避免伤及树木?

       张凤英清楚记得,前些年,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西溪河边有几十棵树需要被迁移。等待迁移的树木在烈日下“躺”了两三天,还不见人来拉走,老王夫妇就有些焦急,怕影响它们之后的生长。可当工人终于来运走它们时,张凤英又流泪打听,“它们将被迁到哪里去?”

       西溪河边的绿化属于河道绿化,由西湖区城管办监管绿化监管科负责管理。提到王绍丰夫妻,区城管办监管中心的袁海宏副主任直点头。“他们种树有一手,而且经常主动护绿,就像是我们的义务巡逻员。”

       不过,袁海宏副主任也指出,由于目前许多河道和其他公共区域的绿化事先都有具体规划,为了避免破坏园林设计的美感,如果市民想要种植树木,最好先与社区或是相关园林、绿化部门取得联系。在植树之外,认捐、认养树木,守护树木、阻止破坏绿化的行为等多样化的护绿方式,其实都能体现市民的“绿色心意”。

(转载自《浙江日报》)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