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百科
 
     
 
 

趣话“六月六”

 
 
发布日期:2010-07-09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本网讯
字号:


       “六月六”是汉族和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各地区节日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又有多种异名。

       “姑姑节”

       每逢农历六月初六,按照农村的风俗要请回已出嫁的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所以“六月六”又被称为“姑姑节”。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开始对他不满了,但因为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赵衰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狐偃的女婿就把计划说了出来。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但转念想毕竟是父亲,做女儿的不能见死不救。最后她在六月初五这天跑回将丈夫的计划告诉了母亲,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之为“姑姑节”。 

        “天贶节”

       在古代,六月六还被称为 “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延续。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掺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

        “晾经节” 

       六月六也被佛家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民间则称之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正值雨季,气候湿润,物品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涤和晒物的习俗,就连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曝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在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

       各地“六月六”的风俗

       “伏羊节”是徐州地区特有的一种饮食文化节。自2002年始,徐州将传统的六月六“尝新节”改为“伏羊节”。“伏羊节”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徐州人集中在各个酒店、羊肉馆,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徐州古城彭城,因中国烹饪文化的鼻祖彭祖而得名。彭祖原为篯铿。“篯铿因进雉羹于尧帝使帝康复,封于大彭氏国采邑,因他善于养生,寿高八百,后人尊称他为彭祖。” 彭祖所烹制的羊羹和雉羹工艺,至西周时定为宫廷御膳。羊羹与雉羹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形成一种“羹文化圈”。

       老北京则有郊游和赏荷的民俗。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6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韵味。

       在贵州布依族地区,“六月六”是他们的传统佳节。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借此驱赶“天马”(蝗虫)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村民们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的,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广东连山壮族则仍称“六月六”为“尝新节”,壮族语叫“拜久那”,原意是拜“田头神”。这一天家家到未完全成熟的稻田里,采摘成熟的谷穗回家,脱粒炒干磨成米煮饭,拿“新米饭”到田头跪拜一番,祈求“田头神”庇护五谷丰登。主家除煮新米、宰鸡杀鸭宴请客人外,还要制作一两斤重的糯米粽送人,以示庆贺。在连南,瑶家人则于“尝新节”这天到神庙奉神,用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最新出产的农产品拜祭祖先、“土地公”等,表示对“谷魂”和“祖先神”的感恩,期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过了此节,正式进入“双夏”大忙季节。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