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百科
 
     
 
 

钱塘潮的传说

 
 
发布日期:2011-10-1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本刊讯
字号: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赏钱塘潮,早在汉代就已蔚然成风,至唐宋时期,此风更盛。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段。这期间,钱塘江的海塘上,游客群集,争睹奇景。观赏钱塘潮,有3个最佳位置。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为第一佳点。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在第二个观潮佳点——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可以观赏到潮头相撞的奇景。在第三个观潮佳点——盐官镇西12公里的老盐仓,可以欣赏到“返头潮”。白天观潮,视野广阔,一览怒潮全景,自是十分有趣,而皓月当空时观赏夜潮,却另有一番滋味。关于钱塘潮,还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钱塘江涌潮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的太傅,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杀伍奢,伍子胥的哥哥伍子尚也同时被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有一天,伍子胥来到富春江边,见江中有渔船,船上有一渔翁,伍子胥便招呼他过来,让他将自己摆渡过去。到了对岸,渔翁见伍子胥面有饥色,便让他藏在芦苇丛中,回家为其取食。伍子胥酒足饭饱后欲将自己所佩的白金剑送给渔翁以作报答,渔翁拒不接受,问其姓名,也不回答。伍子胥万分感慨,只好辞行。未出几步,忽听江中有声,回头一看,小船已翻,渔翁投江自尽。如今,在七里泷岸边有一石碑,上刻“子胥渡”3个醒目的大字。

       吴王阖闾招贤纳士,知人善任,以仁义而闻名于诸侯,得知伍子胥智勇双全,便立刻召见。吴王问其治国安邦之策,伍子胥提出先立城郭,加强守备,再广积粮食和充实兵库的主张,深得吴王赏识而委以重任。公元前506年,吴国灭楚国。这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楚平王墓,鞭尸并挖其目。有人批评伍子胥做得过头,伍子胥说:“日暮路远,倒行而逆施之于道也。”

       在伍子胥的全力举荐下,阖闾立夫差为太子。然而,夫差即位后却远君子而亲小人,起用嚭为太宰,对其言听计从。伍子胥屡谏不从,反被诬陷有夺权篡位之心。伍子胥认为,历史上,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今夫差要杀自己,与桀、纣一样。夫差得知伍子胥怨恨他,便赐剑令其自刎。越王勾践听说夫差不听伍子胥劝告,反将其赐死,并探知吴国当时国库空虚,于公元前473年发兵灭吴国。

       伍子胥临终时嘱咐其子:“抉吾目悬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鱼皮裹吾尸投于江,吾当朝暮来潮,以观吴之败。”传说伍子胥死后,尸体被抛入江中,钱塘江涌潮由此而生,涌潮时,人们还能见到伍子胥白马素车奔驰于潮头之中。

钱王射潮

       唐朝末年,吴越王钱镠(又称钱王)勇猛无比。钱王治理杭州时,钱塘江的海塘总是刚修好就被潮水冲坍,大臣都怕钱王发脾气,很是着急,只好报告钱王:“大王,这海塘还是不要修了。因为钱塘江里面有位潮神在跟我们作对,只等到我们把海塘修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兴风作浪,鼓起潮头,把我们的海塘给冲坍。”

   钱王听了厉声喝道:“为什么不把那个潮神拖上来给杀了?”手下人慌忙说道:“他是潮神,跟海龙王住在一起,我们没法去找他。何况他来的时候,是随着潮水翻滚,都在潮头的海水里面,我们凡人既看不到,更没办法捉拿他。人们就是趁着铁打的船去寻找,只要一碰到潮头,也会被吞没。”

  “难道就让这个小小的潮神来胡作非为吗?”钱王想了想,说道,“好,让我自己去降服他。到八月十八这一天,聚集1万名弓箭手到江边,我去会会这位潮神!”

       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这一天潮头最高,水势更是排山倒海,凶猛无比,而潮神会在这一天,骑着白马跑在潮头上面。

       到了那一天,钱塘江边搭起了一座大王台,钱王一早就到台上观看动静,等待潮神到来。可是从当地挑选出来的1万名精锐的弓箭手,却一下到不齐。有位将官上前禀报: “大王,弓箭手跑向江边来时,要经过1座宝石山,那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1人走过,因此来得慢了。”

       钱王喝道:“这样岂不要耽误了消灭潮神的大事!”他立刻骑着千里马,飞也似的来到了宝石山前,一看,果然如此。他连忙跑到山巅上向四下望去,只见这山的南半边有条裂缝。于是他坐了下来,把两只脚踩在山的裂缝处,用力一蹬,这山竟然被蹬开了,中间出现了一条宽阔的道路。将士见了齐齐欢呼。没多久,全部弓箭手就通过这条大路,在江边聚齐。

       钱王又飞快地骑着马到处巡视了一番,等他再到江边大王台上的时候,1万名精兵早就排好队形,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拿着弓箭,望着江水。钱塘江沿岸的百姓,受尽了潮水侵害,听说钱王射潮神,都争着观战助威,几十里长的江岸,黑压压地挤满了人。钱王见了这般声势,更加胆壮起来,忙叫人拿来了笔墨,写了两句诗道: “为报潮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与钱城。”钱王把诗丢进江水里,大声叱道: “潮神听着,如果你答应了,就不许把潮水涌来!假如你潮水仍然要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了!”岸上的百姓及弓箭手一听都齐声欢呼。大家神色紧张地观察着江水的动静。可潮神并没有理会钱王,一会儿,但见远远一条白线,疾飞滚来,愈来愈快,愈来愈猛,等到近时,就像爆炸了的冰山倾覆了雪堆奔腾翻卷,直向大王台冲来。钱王见了,大吼一声:“放箭!”

       只见万名精兵,万箭齐发,直射潮头。百姓们都拍手鼓掌,大声呐喊助威。霎时间射出的箭竟逼得潮头不敢向岸边冲击过来。钱王又下令:“追射!”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向西南逃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直到今天,潮水一到六和塔边就快没有了,而在六和塔前面,江水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像个“之”字,因此,大家又称这个地方为“之江”。
从这个时候起,海塘才得以建造完成。百姓们为了纪念钱王这次射潮的功绩,把江边的海塘称为“钱塘”。

钱塘江涨潮

       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位巨人,他住在萧山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这位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人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钱大王”。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3年零3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炎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这时,东海龙王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的盐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到逃到海里,把海水都弄咸了。

       钱大王一觉醒来,发现盐没有了。 钱大王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原来盐是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罪,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钱大王十分生气,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最高,叫得最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