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化县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继9月初拍摄到野外黑熊之后,在整理红外相机拍摄数据时,发现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大家庭又添“新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凤头鹰。
凤头鹰为鸟纲、隼形目、鹰科、鹰属中的一种中等猛禽,体长一般在36到49厘米,体重360到530克,主要以蛙、蜥蜴、鼠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性善隐藏而机警,通常在森林中的地上捕食,躲藏在树枝丛间,发现猎物时突然出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海南岛和台湾等地区,区域性非罕见,但种群数量不多。
凤头鹰是在整理“古田山珍稀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项目的红外自动相机照片中新发现的,拍摄时间为2010年的10月10日,照片曾经发给浙江自然博物馆范忠勇鉴定,确定为凤头鹰。凤头鹰在浙江有广泛分布,只是1999年综合科学考察时,在古田山没有记录到该物种。这次的发现也是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几年与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以及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科研院校积极合作,启动“重要森林物种资源监测技术与规范”等项目以来,所拍摄到的珍稀物种之一,填补了《开化县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中凤头鹰物种的空白。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所布设的63台红外自动相机,在应用于各科研项目的监测过程中,共拍摄到了2.5万张照片,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的黑麂、白颈长尾雉等多种珍稀物种。其中,在2009年7月新发现并拍摄的世界易危鸟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仙八色鸫,填补了浙江鸟类名录的空白,是21年来在浙江首次记录;同时还新发现了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嘴栗啄木鸟,以及另外一新记录鸟种“白眉鸫”。这些照片用红外自动相机的“亲眼”所见“实证”,不仅向世人全面展现了黑熊等珍稀物种的野外生存“动态”,也有力说明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保留了原始的森林地貌,至今仍然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不愧是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和“浙江天然基因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