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桐乡市桂花村创建森林村庄为抓手 做强特色产业

 
 
发布日期:2011-10-13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厅
字号:


  桐乡市石门镇桂花村东邻梧桐街道,南邻凤鸣街道,西靠大运河,北靠石门镇区,村域内河道纵横,水陆交通方便。桂花村共有28个村民小组,农户652户,人口2778人,村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00亩。2010年度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5000余元。

  近年来,桂花村先后获得省绿化示范村、省兴林富民示范村、省农家乐示范村、省卫生村、嘉兴市生态示范村、桐乡市全面小康建设“新社区”等荣誉。

  【强村之路】

  桂花村里桂花香

  桂花林里旅游旺

  今年五月,同星村改名为桂花村。为什么要改村名?

  桂花村党支部书记钟明富解释:“桂花村栽培桂花的历史十分悠久,现在村里有大大小小的桂花树15000余棵,百年以上树龄的有数十棵,树龄最长的桂花王有170多年了。这几年,我们以桂花为媒,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吸引了很多来自杭州、上海和嘉兴各县(市、区)的游客,名气大增,所以,我们索性就把村名改成了桂花村,以扩大知名度。”

  2003年,桂花村在保持环境原貌的基础上,利用桂花进行旅游开发,突出生态与休闲,初步建成了“古桂观赏”、“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三大区。近几年,景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集观光休闲、会务、餐饮、垂钓、烧烤于一体的生态型度假区,游客们已经可以吃、玩、住在桂花村了。

  走进桂花村,只见阳光微风下的桂树,枝叶摇曳,风姿绰约,幽香沁人心脾。桂树掩映中,十来间古色古香的小木屋坐落其中,供游客夜宿、休闲。小木屋内桂花的馥郁充盈其中,室内空间小而精致,床、空调、洗手间、麻将桌等一应俱全。负责管理小木屋的经理谢吉英告诉记者:“住一个晚上只需花费一百多元,可这环境比大酒店好多了,多原生态啊,十一期间,很多人想订房都订不到的。”

  桂花村的旅游开发,还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2004年,姚建兴在自己家里开起了饭店,他也是最早在桂花村开饭店的农民。一年下来,能有近30万元的收入。这些天他的饭店每天都招待六七十桌游客,忙得脚不沾地。

  在桂花村,白白糯糯的桂花糕也是一道香喷喷的风景。游客从路边的小摊上,从农户家里,买上一两块桂花糕边走边吃,心情无比舒畅。桂花村村民都有祖传的手打“桂花年糕”的技能,但以往只在逢年过节时做一点自己家里吃或者送给亲戚朋友,自从村里开发了以“桂花”为依托的旅游项目后,桂花糕成了旅游产品,馋得游客慕名前来。

  65岁的姚坤祥和老伴钟凤仙每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做桂花糕,晚上12点以后才休息,虽然辛苦,但老两口开心得很,因为换回的是真金白银,近段时间他们还雇了一个帮工。钟凤仙说,最多的一天他们赚了2000多元,很多游客一买就是十几盒,这一个月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也是桂花村的旅游黄金季,老两口赚了近2万元。

  钟明富说,靠着桂花,桂花村一年能产生300万元的净收入。下一步,石门镇将把桂花村与附近缘缘堂等旅游资源整合起来,进行组合式开发,以产生旅游上的规模效应。

  菊花催生产业链

  赏完桂花赏菊花

  桂花村种植的杭白菊面积有3000亩,每亩能产生1万元的效益。围绕杭白菊,村里产生了很多个私企业,从事收购、加工和深加工。今年,桂花村成立了300亩的生态杭白菊园,由合作社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配送和收购等。钟明富说,这样的标准化作业,能提高杭白菊的品质,提升花茶的档次,从而能提高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现在,杭白菊田里还是绿油油一片,再过半个月,农户们就将开始采摘胎菊了。“以前,饮用和药用的菊花大多是选用完全开放的菊花,现在都是没有完全张开的时候就摘收了,这个就叫作胎菊。胎菊泡茶和盛开的菊花泡茶一样的清香,但是在喝茶的时候,盛开的菊花会附着在茶杯壁上,不好看,而且还容易喝进肚子里,所以现在都摘胎菊了。”钟明富说,不过这样一采摘就没有菊花花海可看了。为了让游客赏完桂花赏菊花,村里特意保留了一大片可供观赏的杭白菊园,到时候花海如雪,连绵起伏,又将成为桂花村一大旅游佳景。

  桂花村通过打造特色村,创建森林村庄,建立“高效、生态、优质”农林产品示范基地,引导农户发展规模种养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增收找到了新路子,做到了新村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四者的有机结合。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