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故事:从作文本到无纸化办公
陕西省林业信息宣传中心 赵侠
1995年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西楼工区工作。上班第一天,我被安排到白崖子保护站搞抚育。坐在三轮车上看着村庄慢慢从眼前消失,大山离我越来越近,心里无限惆怅。走了一个多小时,车子在半山腰突然停下了,开车的师傅说山上的蜡烛用完了,需要买几只蜡烛,我才知道白崖子保护站基本处在“原始社会”,没有电,没有电话,出行靠的是双腿,有急事靠的是工区的那辆三轮车。情急之中,乘着师傅买蜡烛,我也买了一把蜡烛,原本想买一沓稿纸给家里写信,因为半山腰的小商店没有卖的,所以就买了两个大作文本,开始了我的工作第一站生活。
到了白崖子山上的营地,我发现这里比想象中的条件更差。几条凳子支起一张大通铺,上面铺着干麦秸,没有铺褥子的那个就是我的位置。同事帮我铺了褥子,把我带去的书整整齐齐的码在床头,笑着告诉我说带这么多书还不如带两包咸菜,你根本不会有时间看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真如此,早晨一大早起来到河边洗漱,然后到伙房喝一碗稀饭带两个馒头就上山,每个人每天60亩的幼苗抚育任务,中午根本没有时间下山吃饭,都是原地吃两个馒头继续干活,日落以后往回走,回到营地洗一洗吃晚饭,天就黑了。比我先去的姐妹们早就练就了黑暗中织毛衣的本领,我通常是点着蜡烛写信,看书,早晨起床的时候两个鼻孔和眼眶被熏得黑黑的,纯粹是一个真人版的“大熊猫”,同事们一见我的样子笑得腰都直不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认识到了林业工作的艰辛,切身实地的感受到林业工作的实质内容,让我走向社会的第一课更加深刻和难忘。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微弱的蜡烛光下,我在作文本上完成了《大山里的风采》演讲稿,参加了单位所在地周至县的演讲比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青山绿水是怎么来的,林业人是多么朴实的一群人,并从此走上了文字写作的这条路。
入冬以后,我们从白崖子营地回到工区。工区在一个村子里,可以用上热水,最关键的是有电,有了独立的房子和一个写字桌,还能看到过期很久的报纸。也就是在这里,我知道了《陕西林业》、《中国绿色时报》这样的报刊杂志,并试着开始投稿。因为工区距邮局有十几里的路程,我通常是请别人代邮。记得1996年元旦放假,我写了一篇《妈妈,请别为我哭泣》的稿子打算寄出去。当时成家了的同事都回家了,我和一个陕北的小妹妹因为离家远无处可去,就打算骑自行车去镇上的邮局,寄稿子的同时给家里打个电话。我是山区长大的农村女孩,本来不会骑车,到工区以后才在开始学骑车。同事小妹帮我借了一辆车,领着我小心翼翼的上路了,刚骑到村口就看到对面并排走来三个人,我大呼“闪开、闪开”却不知道刹车,一个小伙子冲过来帮我扶住车头,我才刹住了车。在大家“小心”的叮嘱声中,我继续战战兢兢的上路,结果快到镇上的时候,一段下坡拐弯路没有处理好,我连人带车摔了一大跤,车子没摔坏自己却是腿破血流,还差点酿成交通事故。也许是我的诚挚感动上天,这一次我历经艰辛邮寄出去的稿子,竟然被《陕西林业》杂志采用了!林场的领导看到后将我调到场党委办公室,专门从事宣传工作。
在党办我主要负责编辑单位的内部简报和对外发布信息。通常是我先是采集工区信息,编辑整理以后交给领导审定,然后拿到打字室印发。那时候整个单位就一台286电脑,打字员录完内容以后,出一份蓝稿,把这个蓝稿固定在油印机上,用滚筒蘸墨推一下,下面的白纸就印上铅字了。经常是几十份简报印出来,我的手脸衣服上全是黑色的油墨,肥皂都无法洗干净。那时候,每次看到打字员把我手写的东西变成word文档,心里就无限羡慕,没事的时候就坐在打字室,一有机会就坐在那台电脑旁,练习五笔字型输入法。那时候的报刊杂志上经常有作家写自己“换笔”(用电脑写作)心得和故事,我更是神往,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台电脑,在电脑上敲出自己心仪的文字。
因为楼观台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对外发布新闻提供通稿的机会比较多。开始的时候,我通常将稿纸下面垫几层复写纸,抄写一次也就相当于顺便复印了好几份,然后交给不同的新闻媒体。1998年的时候,单位买了复印机和传真机,复写纸慢慢就退出了我的视线,用传真的时候就多了。
2000年的时候,日本有一个动物保护组织到楼观台野生动物救护抢救饲养研究中心进行学术交流,我负责接待。没想到其中的一个人回日本以后,给我寄来了一封越洋书信和名片,名片上是他的地址。我请了懂日语的专家帮忙翻译以后,才知道他问我要邮箱地址,并且希望能经常交流。这个时候我已经是林场的“老人”了,单位分来了很多年轻的大学生,我问他们邮件是什么样的呢?怎么才能申请邮箱呢?怎么发邮件呢?怎么能上网呢?有一个在林业派出所工作的小女孩非常热心的约我到周至县城上网,她来帮我申请邮箱并回信。于是在一个周末,我们相约来到周至县邮政大楼下面的网吧,申请了一个新浪邮箱,并且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给那位日本朋友回信,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触网”。从此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到网吧上网。
随着林业事业的发展,我们林场也新盖了办公楼,打字室配了激光打印机和复印机,每个办公室配了一台电脑,虽然还没有连接网络,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每天坐在电脑前编辑简报,写各种新闻稿。在我的努力探索之下,word的各种功能被我发挥的淋漓尽致,简报中有了插图,艺术字,版面越来越漂亮。不久以后,单位统一装了网络,世界仿佛向我们打开了天窗,虽然我们仍然在林区工作和生活,但是我们再也不是井底之蛙了。工区的同事给我发稿件,不用骑着摩托车跑几十里,一封邮件就解决了。我给报社投稿,不再骑车跑邮局,也不用发传真,通常也是发邮件就解决了。
2007年,我调到陕西省林业信息宣传中心工作,成为《陕西林业》杂志编辑,中国绿色时报陕西记者站记者,同时负责市县林业局政务信息编辑。每天上班,我的工作就是先打开电脑,查看《陕西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等报纸电子版,收集整理关于林业方面的舆情信息,然后处理市县报送上来的政务信息,编辑稿件,打印出来交给领导审定。去年9月份,陕西省林业厅实行了无纸化办公,不论是信息编辑,还是文件起草,都有固定的模板和格式,填写好内容直接在办公内网上发给领导就进入相应流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电脑用久了,稿纸、笔几乎从我的生活中消失,自己也到了“提笔忘字”的境地了,于是我又专门买了字帖,每天抽空练字半小时。回忆起自己的工作历程,不就是整个林业工作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