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艺苑
 
     
 
 

赠刘景文

 
 
发布日期:2012-12-2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本网讯
字号: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已经落尽,盛夏时亭亭玉立的荷盖现在也已残败不堪;菊花也凋谢了,但菊枝依然在寒霜中傲然挺立着。不要以为好景已尽,因为“青黄杂糅,橙橘挂枝”才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象。

  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出一种悲伤的情绪。此诗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出勃勃生机,作者以乐观的心境给大家带来一种昂扬之感。

  诗的前两句写景,以“残荷”、“残菊”为基础意象,充分渲染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氛围。“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既表现了荷花的残败,又突出了菊枝傲霜斗寒的形象。 

  诗的后两句议景,说明深秋时节虽然萧瑟冷清,但它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却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这两句也揭示了此次赠诗的目的:勉励好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宋人胡仔把这两句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相提并论,说“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无论是“落霞与孤鹜齐飞”,还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人们总能在肃杀的秋天里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好。

  苏轼为什么却独选了“橙”和“橘”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呢?这是因为“黄橙”和“绿橘”是真实存在的,也确实为萧瑟的秋天增添了不少色彩。而且“橙”和“橘”这两个“初冬骄子”更象征着一些美好的品德。屈原在《橘颂》中赞橘“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这正好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形成默契。苏轼借助“橙”和“橘”的这种象征之意,巧妙地将写景、咏物与赞人融合在了一起,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也让这篇赠文具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