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种群现状 由于沿长江流域低海拔湿地的逐渐消失,野外扬子鳄的生存空间大幅缩小,目前这些湿地仅分布于中国浙江、安徽省境内的小块区域。现今野生扬子鳄总数仅有130—150只,并且数量正以每年4%—6%的速度下降。野生扬子鳄已濒临灭绝。 目前,人们对扬子鳄的保护措施,主要基于法定保护和人工圈养。 近年来,保护区的扬子鳄日渐兴盛,野外的扬子鳄却持续地滑向灭绝的边缘。现有的保护措施尚不能保证鳄鱼种群的长期生存,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仍然很少,野生种群的维持能力还相当脆弱。因此,确定保护区并予以重新湿地化,引入圈养扬子鳄,实施扬子鳄自然放归,以壮大野外扬子鳄种群,意义重大。 保护区概况 长兴扬子鳄保护区(原名“长兴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长兴县,地处太湖之滨,湿地众多,历史上是扬子鳄的天然分布区。保护区创建于1979年,集生态、科研、教育、旅游于一体,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扬子鳄自然繁育基地,在保护野生动物、建设生态文明、繁荣生态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1979年起,保护区通过模拟野外环境、优强配对和提纯复壮等手段,在1984—1997年,以自然繁育的方式成功繁育了遗传性较强的子一代和子二代,填补了世界上在扬子鳄的室外自然变温孵化技术研究领域的空白。通过自然繁殖和自然孵化得到的扬子鳄,仍保持很强的野性遗传基因,具有遗传基因稳定、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被国际鳄类组织和国外专家确认为当今世界扬子鳄中最优质的种群。 2001—2004年,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实施了“浙江扬子鳄种源自然繁育扩大项目”,扬子鳄种群数量由1979年的11条发展到如今的3000多条。保护区已基本形成稳定的自然繁育技术和一定规模的优质种群,为扬子鳄放归自然提供了种源保证。 2006年,长兴扬子鳄保护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被浙江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并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同时被列为“浙江省生态道德教育基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和“湖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长兴扬子鳄的保护与管理 长兴始终贯彻“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以浙江大学《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学与繁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科技支撑单位,努力建设全国扬子鳄野外种群基地,实现物种保护和研究、资源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的产、学、研并重的生态旅游开发中心。 大力发展扬子鳄的野生种群数量。目前鳄鱼养殖池已接近饱和,而新繁殖幼鳄数目又逐年增加。为解决养殖面积不足的问题,保护区实施了“扬子鳄自然放归”项目,人工建设放归湿地,计划于2012年进行野外区域放归,并由专职人员进行管理。预计近年投放扬子鳄100余条,年繁殖扬子鳄600余条,逐步实现繁育子代放归自然、复壮野生种群的目的。 建立放归种群基因库,提高自然繁育管理技术。根据温度对扬子鳄性别分化的作用机理,构建扬子鳄高繁殖率和低死亡率的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传染性疾病预防技术体系以及进行放归种群的动态监测数学模型及系统监测的构建方面的科学研究,并通过实施扬子鳄重新引入项目,将区内的扬子鳄与美国扬子鳄、安徽扬子鳄进行种群配对,降低扬子鳄近亲繁育概率,确保种群的野生习性,最终为放归自然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 结合生态旅游,实现产业化养殖。以自然变温繁育后代扬子鳄为主题,以江南古园林建筑为风格,做好古生态文化文章,努力打造集生态旅游、科研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预计到2012年,可帮助当地人员就业50名,门票收入可达200万元,基本实现以鳄养鳄的良性循环。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IUCN鳄类专家组、国际生物学会(WCS)等国际组织建立合作项目,从美国引进中国扬子鳄后代与保护区的扬子鳄进行野外放归,建立放归种群基因库;与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科研组织建立了技术合作;与WWF合作,组织人员培训,分别赴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加入世界鳄类保护联盟,定期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与国际组织的专家进行有关鳄类保护的信息交流。 改革体制,规范管理。建立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将生态观光和生态保护分离,事业和企业有机结合,按公益事业和旅游服务业进行分类管理,成立扬子鳄旅游开发营销公司,保护和利用扬子鳄与湿地资源,创造更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