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此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便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所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给人以许多想象。这两句,诗人用词极其朴素、极其浅显,但恰是这两句,诗人就把登楼的广阔视野、万里河山收拾到短短的十个字中。即使千年之后的我们读到这十个字,鹳雀楼四围的景象,仍然历历在目,犹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第一句中你可以看到那一轮红日向着鹳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而后它贴着山脊消失殆尽,这是天空景、西望景、远望景;接着又写那奔腾咆哮、滚滚而来的黄河之水经过楼的下方呼啸而去,最后流归大海。这十个字,诗人便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所有景物,全都容纳到笔下,它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诗人的这两句写景诗,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至此,人们以为诗人已经写尽了鹳雀楼四围最为壮观的景色,也许不会再吟诵什么了,难料想诗人在诗的后半首忽又唱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写景生情之句,从而把诗篇推到更高的意境,也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后两句诗既别出心裁,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紧密,十分自然,特别是第四句最后一个“楼”字,更起了一个点题的作用。虽说这是一首登楼诗,但是这“更上一层楼”,已经不完全是从二楼登上三楼的含义了,它让人产生了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说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一哲理!
有人说诗忌说理,而这首诗却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使读者不觉得是在说理,诗人只是使诗理融在其中!
此诗对仗也极妙。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此诗时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唐人鹳雀楼诗篇中,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但有王之涣这首不朽诗作在前,比较之下,其余两位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