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天地/绿色视点
 
     
 
 

守住青山绿水 换来金山银山

 
 
发布日期:2012-07-09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本网讯
字号:


  青山叠嶂,峰峦翠绿。行走在泰顺的山川之间,绿色的森林造就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生态美景。而这一切要归功于绿色森林,归功于面积庞大的生态公益林。
  泰顺县自2001年开始进行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2008年被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目前,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已达1235923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56%。
  近年来,泰顺县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方面下大力气,花大心思,促使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要想工作做的好,首先要有个好的制度保障。为了确保建设工作稳步有序的进行,泰顺县建立起生态公益林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县长与乡镇长签订了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乡镇长与村长签订生态公益林监管责任书,村长与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书。目前,全县在册重点公益林护林员394名,要求每个护林员都配齐“五个一”,即一套衣服、一本巡山笔记、一个袖章、一只喇叭和一个胸章。同时还制定了“泰顺县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理办法”,乡镇对护林员每年年终进行考核,实行奖惩挂钩。
  县林业局、财政局有关人员还组成督查小组,对各有关乡镇的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进行监督,以确保生态公益林资金能够专款专用,并对各有关乡镇的监管员、护林员实施不定时抽查,抽查结果纳入年终各乡镇、乡镇监管员、护林员的考核评定。机制的建立,促使了生态公益林的稳步建设,有效推动了全县公益林规范化建设。
  执着付出,换来硕果累累。在公益林建设的过程中,泰顺县紧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省级生态县创建标准,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力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在公益林建设中,着力构建组织领导、政策保障、执法保障、公众参与等体系,形成了各项工作相得益彰、整体推进的生动局面,200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泰顺生态环境质量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各县(市区)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浙江生态第一县”,并于2009年被授予省级生态县称号。
公益林建设任重道远
香菇产业与青山绿水的抉择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采访中,笔者在泰顺县的几个公益林建设示范点找到了答案。
  说起生态公益林建设,岭北是一个必须提到的地方。当地绿林环绕,树木葱茏。十年前,你若是到岭北,眼前看到的却不是这样的景色。
  时间回到1997年。与岭北毗邻的福建寿宁兴起了一股香姑种植热潮。丰厚的市场价值,令很多岭北人心动,于是凭借着当地丰富的阔叶林的优势,岭北当地村民也开始了香菇种植。一时成为泰顺境内的“香菇之乡。”
种植香菇须要用杂木粉碎成屑。短短几年时间内,岭北四周的阔叶山林被砍伐贻尽。村民蓝克兰告诉笔者:“当时种植香菇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我种了2000多筒香菇,年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村里种植最多的农户达到了1万多筒。收益更是非常的丰厚。”
阔叶林资源毕竟有限,实在找不到可以砍伐的杂木后,甚至发生了偷伐百年古树名木的行为。到了最后,实在不成,有些菇农就从外乡购进杂木,制作香菇。“香菇之乡”的称号是沉重的,当然代价也是惨重的。岭北的村民在牺牲了山林换来了经济效益回报后,随之也面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站在村头清澈的溪流边,村民雷子华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山上的杂木被砍伐光后,到处一片光秃秃,更为糟糕的是,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雨天洪水暴涨,超越河堤威胁到两岸的居民群众。在种植香菇之前,这样的现象从未有过。”
  1999年,上级出台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目标。作为林木砍伐现象比较严重的岭北成为一个焦点,放弃香菇产业,转而封山育林。这一工作目标的提出,对当地村民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毕竟需要菇农放弃经济利益为代价。转型工作悄然进行。乡干部分批分头入村到户进行做工作,劝说村民停止香菇种植,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要为子孙留住这边青山绿水。
  “当时也是不理解的,毕竟香菇的市场经济效益是非常不错的,面对上门劝说的人,我还真的有点想不通。但是看到光秃秃的山林,看到洪水泛滥的河道,再加上若是继续从事香菇生产,从外地进原料,代价过于高昂,于是我从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村民蓝克兰说:“公益林建设的宣传工作,让大家幡然醒悟,为了子孙后代,为了配合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家就停止了香菇种植。”
  2001年年底,岭北的香菇种植业终于停顿。岭北的青山绿水终于歇了一口气。而对于停止香菇种植的农户,政府部门通过引导,进行劳务输出的方式,让更多的菇农找到了谋生的路子。
  如今,经过十年的培育,岭北当地的林地面积达到57321亩,其中公益林面积就达到了52422亩,占总林地的88%。当地村干部开了一个玩笑:在当地除了农田和村庄之外,眼睛所能看到的都是公益林。
  溪流里清澈见底的水,鱼儿自由自在地游荡,远山如黛,绿树环村,而来自外地的大量游客更是将岭北当成了心灵的栖息地。农家乐的兴起,景观古道游热,让岭北村的村民身有感触,他们说,建设好生态公益林,保护好青山绿水资源,其实就是重新拥有了金山银山,这才是最实在的安居乐业的根。
 绿色生态吸引外商投资
竹里筑绿色家园引“金凤凰”
  十年生态公益林建设所带来的变化,在改变了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之外,同时也成为依托生态挖掘经济效益的新源泉。对此竹里乡的群众感受最深。
走进竹里,葱茏的树木之间,村舍相掩,极为清幽。宛如走进绿色天堂。
  青山绿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同样吸引外资的进入。浙江正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生态农业企业。负责人陈锋向记者表达了选择竹里落户的最主要的原因:“当时在泰顺寻找了很多地方,最后落户竹里,就是被这里丰富的森林资源所吸引,如此大面积的生态公益林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里发展农业,自然也就多了一份优势,必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陈锋说的没错。竹里生态公益林作为泰顺生态公益林的一个版本,最能代表泰顺公益林十年的发展成就。
  在竹里乡,笔者采访了乡林业站负责人。据介绍,经过十年的发展,截至目前,竹里乡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已经达到了38469亩。占总全乡林地总面积的60.3%。
  竹里乡林业站站长林永禄告诉笔者,以前当地的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的认识并不高,在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界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没经过几年,先期建设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所产生的良好效应,直接凸显了巨大的美丽,当地群众开始积极支持公益林建设。首先是生态公益林促进了地方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每年三月三,畲族风情节成为竹里的一大招牌,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游客认为,在青山绿水之中享受美好,是一种真正的幸福感觉。
  如果把生态公益林比做梧桐树,那么生态企业就是金凤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外地的竹加工企业入住竹里,外地的农业开发企业入住竹里。
“我青睐竹里,也正是看准了这里由公益林组成的绿色天然屏障。“现代农业注重生态品质,我的农产品在这样一个优质的生态环境下生长,可以产出效益的时候,给我带来的回报一定是丰厚的。我始终坚信。”正心农业负责人陈峰如此说。
泰顺打造多元发展之路
生态公益林为“中国美好乡村”加油
  岭北和竹里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仅仅是泰顺生态公益林建设十年来的一个缩影。这十年来,泰顺县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屏障、生态经济、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四位一体”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打造“中国美好乡村”,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发达地区。
  如今泰顺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基础,着力于生态环境之路的建设——突出以构建浙南生态屏障和保护温州人民“大水缸”为目的,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推进珊溪库区环境整治,积极开展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通过建设,目前生态公益林中优质林分面积累计59.2万亩,预计2011年达到7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6%,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是一个山清、水秀、景美、空气好的休闲旅游胜地。
  着力于生态经济之路的建设——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特色农业。严把招商选资产业关、环保关,积极打造彭月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竹木制品、清洁能源等生态工业。以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县为载体,重点培育茶叶、笋竹两用林、高山蔬菜、油茶、中药材、猕猴桃、绿色畜禽等特色产业,形成具有泰顺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于生态文化之路的建设——大力推进“中国美好乡村”建设,以美好家园、美好社会、美好生活为重点,努力打造“中国美好乡村”国家级区域品牌。以“廊桥乡土文化”为载体,深入挖掘古廊桥、古民居、古道等古建筑文化,弘扬泰顺木偶戏、药发木偶、畲族歌舞民俗等民族民间艺术,培育石雕、木雕、竹雕等文化创意产业。
  着力于生态旅游之路的建设——围绕“沐浴氡泉水、探秘乌岩岭、观光飞云湖、重走红军路、梦圆古廊桥、休闲农家乐”六大黄金旅游线路,积极做好景区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和户外专项四大旅游产品,打响“中国最佳生态、世界最美廊桥”品牌,全力打造浙南闽东著名、长三角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通过不断继续的公益林建设工程,打造成一片生态环境积极走“旅游主业化”路子,努力推进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迈进。
       十年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已经成为泰顺生态家园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泰顺未来发展的一个绿色之梦。而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开拓出一条康庄大道已经距离泰顺不再遥远!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