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
 
     
 
 

常山县森林旅游开发引起“蝶变”效应

 
 
发布日期:2012-08-2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厅
字号:


  一座白菊花尖,竹浪追逐、云海苍茫、泉水叮咚。或漫步于竹林,或憩息于林荫,或夜宿于民居,处处清新悦人,宛如置身于静谧的世外桃源。

  一条“金源十八湾”,入门头道湾,山似屏风一道门,紧锁水口聚真龙。或行走在清泉石涧,或嬉戏在水中,娃娃鱼、猕猴、白鹭等随处可见,让人真切体会“言入梅树底,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十余里”的诗情画意。

  常山县东案乡梅树底村的山水生态之美,令人无法忘怀。有了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梅树底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以旅游开发为特色,做足山水生态文章,带动村民走上“一村一品”致富路。

  村里:开发综合性旅游区域

  走进常山县最高峰白菊花尖山脚的梅树底村。虽是炎夏季节,但走在村里,顿觉凉爽不少。溪水竹林间一幢幢整洁的农房就像明珠般散落在青山的怀抱中,清新的空气直袭肺腑。

  工人们正沿着清澈的“金源十八湾”往山上修筑游步道。“十八湾,湾湾有景,特别能凸显白菊花尖景区独特的峡谷景观,给人以幽深、灵秀、野趣之感。”梅树底村村支书王为平介绍,为方便游玩,村里从去年开始进行游步道建设。这条长达10公里的游步道就沿着“十八湾”的溪流向山顶修建。

  作为常山县境内的最高峰,海拔1395米的白菊花尖早就名声在外——不仅有石门奇峰一线天、万亩竹海听涛声,还有千亩红杜鹃花海、白菊花瀑布群等众多自然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黄衢南高速开通,其东案出口距白菊花尖仅10公里,显著提升的区位优势,加快了白菊花尖旅游开发的步伐。

  “白菊花尖山顶供游客览胜的峰会亭已经完工。”梅树底村书记王为平介绍说,接下来,村里将对现有景物加以重点保护,对村庄进行创造性改造;保持建筑原来风貌的同时对道路系统进行景观化改造;立足生态优势,拓展新的观光景点;建设户外活动基地、摄影创作基地……在规划中,白菊花尖将被打造成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文化创意、文化创作、农家乐品尝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开发面积将达10平方公里。

  游客:这里的山水生态好

  沿着村道前行,绵延几百米,只见树木,不见村庄,梅树底的“绿”浓极了。记者发现,每户农家的庭前屋后尽是竹影摇曳,四处有树,而路面上、林丛中不见一点垃圾果壳。

  “自从进行旅游开发以来,每家每户都配备了一个垃圾箱,垃圾由村里统一收集并处理。”王为平说,环境干净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更自发成立了清洁小分队,保持村庄整洁。

  过去,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这里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随着白菊花尖旅游开发的推进,这个高山深处的小村又热闹了起来。现在,每逢周末,来白菊花尖登高游览的本县及外地游客有上百人。大家或登山,或尝农家菜,或嬉水消暑,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他们的乐趣。

  “还是梅树底村的山水生态好!”今年75岁的老吴来自金华,是当地铁路部门的一名退休老干部。他每年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寻找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带上家人一起前往避暑。

  走的地方多了,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年,老吴实地看了好几个地方都不太满意。“听说常山的梅树底村正在进行旅游开发,山水生态非常不错。”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了梅树底村的田铺自然村。

  淳朴的民风、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比城市平均低了10摄氏度的气温……这些特点一下子吸引住了老人。“这么好的景色和环境,还能找到冬暖夏凉的泥瓦房,太好了!”惊喜的他从村民手中以20元一天的价格租下一幢整洁的农房,当即和妻子两人决定住下来。

  “很喜欢这里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山光水色。”老吴说,在这里和村民聊聊天,吃正宗的农家菜,让他觉得十分惬意。

  村民:不出山门也增收

  “我们村有山林1万7千余亩,是常山最大的林区。”王为平说,梅树底村有136户人家,村民400余人,而村里仅毛竹就有8000余亩,人均近20亩。毛竹、笋干、杉树等山林资源,一直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随着旅游项目的开发,村庄越来越美,村民的口袋也越来越鼓。

  “笋干有得买吗?”听闻村里的笋干非常出名,来自龙游的张先生在游玩之余打算买点土特产带回家。但是走了几户人家,村民给出的回复都是:“来晚了,早卖光啦!”

  不只笋干,随着客流量的增加,梅树底村的各种农副产品不用出村就能卖上好价钱。一位村民笑呵呵地说,以前卖茶叶,大家挑着担子从山里到城里卖才80元一公斤,现在不用出门,游客们都是上门来问的,而且现在每公斤160元还是供不应求。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旅游开发让这里的高山蔬菜也变得十分俏销,采访时,一位来自衢州的老板正在与村里洽谈土地流转事宜。“这里开发起来,好东西不怕没人买!”他告诉记者,就是看中了梅树底良好的环境和发展前景,正计划流转100余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高山蔬菜,经过包装走精品农副产品发展之路。

  抓住旅游开发的契机,头脑活络的村民也动了起来,重新装修农房,开办起了农家乐。

  “游客越来越多,每天中午都能有四五桌。”在山脚开了一家农家乐的村民告诉记者,随着村里的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白菊花尖秀美的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常山县林业局)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