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打造桐庐生态文化的样板

 
 
发布日期:2012-08-24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本网讯
字号:


桐庐县林场的大奇山,又名寨基山,史称邑南第一名胜。山上古树参天,庙宇隐隐。大奇山背倚雾泥岗,紧靠桐庐第一高峰观音尖。观音尖雄伟奇秀,似一尊观音娘娘合十在云端。大奇山山势奇特,状如莲花宝座。据清乾隆时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推官张继栋买山建庵,当时的知县题名“云栖精舍”。天启七年,知县陈景璐建山门,改名“大奇禅院”。崇祯年间僧侣募集,建观音阁。据说大奇禅院的观音菩萨十分灵验,在浙西北地区非常有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毁,1994年重建,禅院里面的送子观音像,为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所创作。
风景秀丽的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700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2.4%。有木本植物和各类灌木近千种,遮天蔽日,一派葱茏。山峦起伏宛如游龙,岩势轩邈,沟壑幽深。峡谷深林中,一溪夺流而出,清澈见底,间有瀑布深潭,引人入胜,充满了大自然的魅力。
大奇山瀑布又叫龙潭瀑布,在大奇山石景源的源头,具有浓厚的生态文化底蕴。瀑布落差20多米,宽约5米。这里林茂水沛,飞珠溅玉,如梦如幻,堪称奇观。
从古至今,文人雅士在此留有许多吟咏。清代邑人袁振业的《大奇山瀑布》一诗作了十分形象的描述:“招提素眷出增云,溅沫飞流失祭垠。直下冲棚愁地脉,横柁涧户亘天神。两龙争壑那知夜,一市悬空欲度人。此亦曹溪泉未别,木鱼风响待修真。”大奇山以其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和传承悠久的生态文化,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内的金牛潭,也因它那神奇和美丽的传说得以保护传承
至今。传说当年有水牛精在大奇山中修炼。有一日,水牛精悄悄偷走了观音净瓶中的柳叶,希望早日得道成仙,不料匆忙中将柳叶吞进肚中而变成金牛。事发后,被观音罚至石景源治水,晚上便在潭中休息,金牛潭因此得名。
由此,在大奇山周边的村庄也形成了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传统。如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会种植几棵柏树,当家里有人结婚办喜事,便会采一些带种子的柏树枝条放在结婚礼品中,预示着爱情、婚姻常青,永不凋谢;又如当一户人家有新生儿诞生的时候,便会在房前屋后种植一棵树苗并精心培育,希望自家的小孩能像树苗那样茁壮成长,同时又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寓意。通过宗族的教育和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这里的人们都具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从不去大奇山上砍伐一草一木,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村庄的清新空气、甘甜清泉的根在那里。
在挖掘和发扬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同时,桐庐县林场和周边村庄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努力创建新型生态文化载体,如中日友好林的建设和培育、桐君名树园的建设,等等。
桐庐县林场在生态文化方面取得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人文历史的积淀和森林经营方式的转变。一是转变经营理念。以往林场经营方式以绿化荒山、营造商品林为主,树种多为针叶纯林,林分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脆弱。自21世纪初始,林场经营方式逐渐转为以生态建设为主。先后区划重点生态公益林1.62万亩。同时,为提高林分质量,林场加强了对公益林的林分改造,每年林分改造面积达1000余亩。通过劈抚、补植改造,阔叶林、混交林比例大为提高,生态功能得以增强。二是重视森林消防。近年来,林场加强了防火林带建设,通过新建和改建,目前,已完成宽15米以上的生物防火林带10.8公里。同时,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扑救森林火灾,在森林公园成立了兼职森林消防队伍,建造了标准化森林消防器材仓库。三是启动大奇山桐君名树园项目,丰富了生态文化内涵。四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目前林场产业发展主要是生态旅游业。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60 年,1992 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在原县第一林场(现改名为大奇山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
1994年,森林公园对外营业,建有金牛潭、观音尖、龙潭瀑布、玉屏飞瀑、松杉迎宾、竹园寻月,中日友好林、大奇禅院、高山滑车、蒙古包等景点与设施,可开展真人CS 对抗、野外拓展训练等项目。2011年,接待游客18.7万人次,营业收入720万元。
由于林场在20世纪90年代就率先发展森林旅游业,加上国家森林公园的成功创建,带动了相关餐饮、住宿、旅游产品的发展。依托森林公园,为其他旅游项目落户大奇山周边创造了条件,对繁荣当地经济,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具有很大的集聚功能。
2011年9月,省生态文化协会对桐庐县林场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组对该县林场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在考察基础上,经专家投票遴选,桐庐县林场凭借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省生态文化协会授予“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称号。桐庐县林场生态文化基地的成功创建,必将成为该县生态文化建设的样板。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