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这座被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苏三大沙漠包围的西部小城,曾让迁移至此的人们受尽了风沙的困扰。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逐年增加,在乌海人民辛劳的双手之下,这座沙漠小城逐渐变成了沙漠中的一座绿洲,街道两边花红柳绿,城市绿色覆盖率连年扩大。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乌海市园林绿化事业突飞猛进,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如同生活在一座充满生机的花园里,也让外来游客感受到了一座不一样的西部小城。
十六大召开后的第二年,也即2003年,乌海市城市绿化覆盖率1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此后,该市逐年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2011年,全市年内新增绿地面积204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3%;2012年,该市计划重点实施完成26项城市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造林面积5.9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预计达到12.3平方米……
从2003年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到2012年预计达到的12平方米;从全市屈指可数的几座公园到如今十余座风格不同的景观园林……这一切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是每个市民眼中的每一处风景,伴随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绿树成荫下的惬意生活
走上街头,人们不难发现绿色这几年给城市带来的改变。街路两边的行道树比从前更挺拔更茂密了,树下还搭配着错落有致、不同颜色的低矮灌木;街角杂草丛生的小树林被改建成了休闲绿地,不但树木没有比从前少,还增添了色彩缤纷的花坛,设置了木质座椅和健身器械,让人们在忙碌工作之余、茶余饭后之时有了一块娱乐休闲的场所……特别是今年海勃湾区着力打造城区“柳荫街道”,在人民路、建设路、狮城大街等街路栽种了2100余株垂柳,在为城市增添绿韵的同时,更为行走于柳荫之下的人们增添了一份惬意的感受。
张哲200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乌海市工作。由于家乡在自治区森林资源丰富的东部区,初到乌海时小张便被乌海当时缺少植被的荒凉景象惊呆了,甚至有些后悔选择到乌海来就业。张哲回忆说,当时乌海城区街道行道树不多,不少还枝干叶黄的;植物园那时还没改建,就是一片树林子;人民公园的树木也没有那么茂盛,树林里甚至还有不少成片的沙地。“记得我那时骑自行车想绕着城区转悠一圈儿,没一会儿就起骑到了北边的沙滩上,当时我就想乌海什么时候才能像我的家乡一样绿起来、美起来呢?”在乌海生活了10年后,如今,张哲不再后悔当初的决定,“不说别的,就说如今这道路两边挺拔翠绿的大柳树,看着就让人舒服,连走路上班都成了一种享受。”张哲笑着说,对于乌海未来的发展规划,他充满了信心,“植被肯定会更多,城市也会更美。”
据了解,近几年中,三区都专门设置了街道绿化管理所,根据季节不同分别开展种植补植工作,将不少街路原有的老化树木更换为景观树种。同时,三区都新建改建了一批街头休闲绿地,通过增设健身器械、座椅、奇石布景等设施,为城区增绿添景。
家门口就是园林景观
城市绿化往往同城市美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绿化美化与文化结合发展就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切实的变化。2009年开始,乌海市大力开展游园绿化美化工作,新建改建了一批主题公园,运动公园、法制广场、神华墨玉园、乌珠慕公园、青山翰墨园等重点园林项目在2年内全部建成,全部免费开放。主题公园不仅让城市增添了美的韵味,市民们更是过上了一出门便是公园美景的生活。
家住一通厂住宅区的王秀珍老人上世纪50年代末来到乌海。从海南区六五四的小山沟,到90年代搬迁至海勃湾,再到如今的生活,王秀珍老人的晨练环境见证了乌海园林事业的发展。老人告诉记者,最早在六五四时,晨练就到自家房后的小树林,那时整个六五四就那一片小树林,一到早上人们都挤到那里晨练,居委会组织居民活动也都在小树林里;搬到海勃湾后,虽在家门口有一座青山公园,可里面除了树就是杂草,根本谈不上美观,她和老伴只好常常骑着自行车到人民公园去晨练;近几年,乌海的园林绿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出门就是几座公园,我想逛哪个逛哪个。”
王秀珍告诉记者,她家附近的青山翰墨园、法制广场、神华墨玉园她都很喜欢,不仅有树有花,还有山有水,她和老姐妹平时常到公园里唱唱歌、跳跳舞。“真没想我70多岁的年纪,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每天到公园里呼吸几口新鲜空气,估计还能活上几十年呢!”王秀珍笑着说。
2011年,乌达、海南两区的人民公园也分别改扩建完工,更多的居民融入到城市绿色生活里。据了解,改建后的乌达区人民公园目前已成为乌达区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的绿色生态板块。而改建前的海南区人民公园占地面积仅12公顷,园内仅有国槐、新疆杨、山桃、山杏等为数不多的乡土树种,很少有人踏入其中。改建后,海南区人民公园总面积扩展为17.89公顷,绿化面积就达到12公顷,绿地率达到70%,并引入大量的果树,利用植物林相、季相、色相的变化丰富景观效果。
荒地到景观带的美丽变化
沿着海南至海勃湾的城际快速通道向海勃湾方向行驶,道路两侧的绿色山体和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带顿时让人心旷神怡起来。就在前两年,沿途还是一个个灰色的山头,一片片黄色的沙地和被大风刮来的垃圾。如今,经过园林部门的“美容”,这一带的城区出入口已经成了乌海留给人们最美好的景观形象,而这仅是近几年来我市打造多处城区出入口景观带的一个缩影。
仅在今年,乌海市林业部门在主城区南出入口的立交桥匝道绿化工程就种植了樟子松、山杏等多个树种数千株植物,匝道两侧30米范围内全部进行了绿化。出租车司机张峰目睹了这片绿化带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张峰每天要往返海勃湾和海南两地数次,他告诉记者,原来每次经过这里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是觉得沙尘比较大,开车时间久了眼睛特别疼。可从今年3月份起,这里一点一点绿起来了,慢慢就变成了现在这样整片整片的绿色,开车累了只要向外看看,就感觉轻松不少。“前段时间我拉了一个从西来峰经济开发区到海勃湾办事的外地客人,他告诉我,没来之前听来过乌海的朋友说这里多是沙漠,气候很干燥,可等他来了之后才发现乌海其实是个有山有水的绿色小城,城市建设挺美的。我听了之后心里感觉特自豪。”张峰说。
海勃湾城区以北的林荫大道是京藏高速和110国道进出乌海市的交通要道,也是该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一条景观大道。2008年之前,这里黄沙漫漫,一片荒凉,可如今道路两侧的景观带不仅让外地旅客途经此处时眼前一亮,也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漫步的好去处。除此之外,京藏高速公路海南出入口绿化工程、恩格尔互通立交匝道内2万平方米绿化、乌达区滨河大道景观工程等多项绿化工程的完成和实施,均使这些区域实现了从沙土地到绿色景观带的美丽蜕变。现在,乌海市各城区出入口都打造成了一张张迎来送往的靓丽名片。
满眼绿色的滨河风景
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为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乌海市沿黄河开建滨河新区,努力将滨河新区打造成为融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绿洲型”新城区。10年过去了,滨河新区高楼林立,路网发达,再加上点缀其间的大量绿色元素,“生态绿洲”新城区已规模初具。
从连接老城区和滨河新区的黄河街一路向西,便可以看到绵延数公里的滨河景观绿化带。在这夏秋之交的时节里,每晚都有不少人选择驱车或步行到这里来散步休闲。市民陈伟家住老城区的陶然雅居小区,每周末他都会选择带家人一起到滨河景观带来转转。他告诉记者:“说是去黄河边看看,可如果没有这景色迷人的绿化带和这些花花草草,人们肯定还是不愿意来的。”陈伟说。
除了滨河景观带,滨河区各单位和小区的绿化工作也在同时进行。市体育中心、市委党校、蒙中医院等单位周边早已绿草如茵;银泰尚水湾、德顺祥庭等不少住宅小区内外也早已绿意盎然。
从4平方米到12平方米,只是这10年间乌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发生的变化。再过10年、20年,在这片热土上还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发生?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加让人欣喜的变化将会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