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文化生态旅游是将竹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它将竹林的生态环境和竹文化的内涵融为一体,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竹区生产为基础,以竹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竹为载体,以丰富的竹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涵盖观光、求知、体验、娱乐、商贸、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竹文化与竹资源的结合,使竹文化生态旅游上升到一个高品位的层次,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竹文化生态旅游具有3个显著特点。其一,形式上具有地域差异性。我国各竹产区因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竹林生态景观,再加上各地区制造竹产品的历史及竹文化的差异,导致竹文化生态旅游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其二,内容上具有广泛性。竹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内容广泛多样,其中包含竹产品制作工艺、竹区民风民俗等。其三,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竹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都具有很强的体验价值,而且竹的栽种、竹产品制作、竹艺品欣赏等都是参与性极强的旅游项目,能融观光、体验、娱乐、购物为一体。
发展竹文化生态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优势。淳安县是一个竹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县,尤其是大墅镇、枫树岭镇等地,竹林分布较广,有着很好的开发竹文化生态旅游的前景。
竹文化生态旅游既可以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又能够满足游客享受“文化”、消费“文化”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根据淳安县竹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及其优势,笔者认为可按以下模式进行开发。
欣赏观光型生态旅游。欣赏观光型生态旅游是指在竹文化开发区中,竹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为游客提供见识竹业生产、欣赏竹园风光的机会的开放性生态旅游,主要是满足游客视觉感官的愉悦和好奇心。具体包括:建立亭台,让游客对某些赏心悦目的景观进行观赏;设立“园中园”,根据古人对竹赋予的各种文化寓意设立一些具有特色的观赏园,如“青梅竹马园”、“岁寒三友园”、“竹报平安园”等;建立展览馆,通过录像、图片、文字、实物来介绍竹制品的种类、竹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竹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可以搭配销售竹制生态食品、竹制旅游纪念品等。
休闲体验型生态旅游。休闲体验型生态旅游是指在竹园景观中,生产与休闲体验功能兼容,可供游客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或为游客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设施的广场式生态旅游。休闲体验型生态旅游能让游客亲身体验竹区内的生态旅游活动,如竹园迷宫探险、野营、采掘竹笋、学做简易竹艺品等,从而收获成功的喜悦,使游客回归自然。
文化商贸型生态旅游。文化商贸型生态旅游是指以独特的竹文化、竹艺术为前提,开展文化学术探讨、竹艺品贸易等活动的生态旅游。对于文化商贸型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采用建立竹艺旅游市场的方式,形成竹艺品一条街。街上的建筑物要有特色,要以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如竹楼、竹亭等,要重点突出竹文化艺术,要努力将其建成在全国独树一帜的竹艺品大市场,吸引游客、会聚商贾,创建“中国竹文化之都”的品牌形象。此外,还可以成立竹艺旅游研究单位,邀请工艺美术专家、竹刻艺术专家、园林专家前来探讨竹文化艺术,共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同时,还可以用新产品、新工艺开拓市场,促进竹文化产业的发展。
深层次开发型生态旅游。在开发竹资源的实用性方面,除了按照传统将其作为建筑材料加以开发外,还可以开发竹制日常用品,如竹鞋、竹斗笠、竹蒸笼、竹筷、竹碗、竹桌、竹椅、竹筐、竹篮、竹席、竹几等,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竹也可以被用来制造竹单索桥、竹双索桥、竹多索桥和竹梁桥,以及竹筏、竹船、竹车、竹轿等交通工具。竹子的实用性还体现在饮食上。竹笋是中国的传统食材,自周代开始就是席上珍馐,直到现在仍是国人的盘中美餐,可烹饪出上千种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竹笋有着多种多样的加工方法,如风干、腌制等,竹叶、竹茹、竹沥更是上好的中药材,可化痰清热。开发竹食用品是现代旅游商品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竹是东方美的象征,这不仅是指竹子本身外形的美观,更是因为竹子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中国文化中深深浸透着竹的印痕。目前,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竹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充分利用竹资源的优势,挖掘竹文化,开发竹制品,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让“中华竹”走向世界的一个绝佳的机会。
据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5 年、2020 年远景目标纲要》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并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到2020年,入境旅游人数将达7. 86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达21亿人次,这其中一定有许多对竹林生态旅游感兴趣的游客。随着竹文化旅游的兴起,各地的相关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据《浙江日报》报道,仅安吉竹种园的博物馆的收入已从1999年的78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00万元,竹文化旅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竹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发展现代林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竹文化生态旅游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它可以带动竹产业的开发,推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形成广大农村和竹产区新的产业链。
现代经济社会中的社会需求是多要素统一的生态经济综合体系,其中最基本的三要素一是物质,二是精神,三是生态。良好的竹林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同时可以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竹类植物枝繁叶茂,竹林冠层截留降雨效果明显。降雨经竹叶、竹枝、竹竿的多重截留后,雨水改变了降落的方向和方式,降低了降落速度,从而缓解了降雨对土壤的直接溅蚀。竹林有庞大的鞭根系统,它们纵横交错地分布在土壤的上层,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雨水的下渗。同时,竹林还有调节小气候、防治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竹林生态旅游景点广泛分布于浙江省的山区。浙江省近年来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竹工程都为竹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笔者通过对竹林生态旅游近几年的发展状况的仔细观察,发现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就竹林生态旅游管理方面来说,竹林管护属于林业部门的职责,设施建设属于建设部门的职责,旅游管理属于旅游部门的职责,各方在利益分配方面有很大的冲突,这对景区总体布局的规划、景区定位和相关的后期开发非常不利。此外,竹林旅游与森林旅游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竹林生态旅游如何在众多森林生态旅游中凸显特色,吸引游客的目光,激发游客的兴趣,值得有关部门思索。再有就是资金投入问题。竹林生态旅游在资源开发、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方面都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有限的资金将会导致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够、人员缺乏培训和服务水平欠缺等一系列问题。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只有准确把握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掌握旅游文化的客观规律,将旅游开发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受到旅游消费者的欢迎,从而具有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现代旅游已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这种使游客感官得到愉悦的观光旅游层次上,而是成为一种高品位的文化审美活动,这就要求被开发的旅游产品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竹文化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因此,要使竹文化生态旅游的品位得到提升,真正形成品牌,就要强化竹文化意识,深入挖掘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竹文化内涵,并将现代生态文化内涵注入其中,使竹文化生态旅游具有地方性、奇趣性、参与性、多功能性等特性,使游客能从中探索出自然和社会的无穷奥秘,获得审美、文化享受等精神上的满足。只有这样,竹文化生态旅游才会成为一种高品位的人类活动,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