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旧时又称丈人山,海拔1260米,位于成都郊外约70公里处,在蜀中名山中,有剑门险、峨眉秀、夔门雄、青城幽之说。自东汉以来,中国民间高人在山上结茅传道,青城山始成为中国道教发源地,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了人们来访古探幽。
沿着青石板铺设的石阶路拾级而上,左侧一条溪坑沿路伸展,流水淙淙,听得人心情愉悦。道路在坡上蜿蜒,两旁林木始终紧紧相依相随,苍翠的枝叶遮天蔽日,山道幽静,一阵风吹来,有丝丝凉意袭怀。此刻,即使是一颗浮躁的心,也会沉静下来,因为这里的风能拂去俗世的尘埃烦忧。
山间有亭子,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当年上山时曾在此避雨,故名“避雨亭”,亭子两侧上书:“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整个亭子构造没有一砖一石,皆取山中林木、树叶搭建而成,与周边环境十分吻合,诠释着顺其自然的道教理念。
据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来到山中结庐,讲经传道,直至羽化。道教发源于青城山,后又传至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龙虎山、安徽的齐云山,形成中国道教四大名山。张道陵也因此被人尊称为张天师。张天师除了将中国道教发扬光大,还为青城山作了另一个重大贡献,那就是种树。他立下一个规矩:凡来山中拜访他的人,不论身份高低贵贱,都得在山道旁栽上一棵树,规矩代代传承,如今的山道两旁已是古木参天。
行至半山腰,却受一堰塞湖阻挡。此湖唤作“月城湖”,湖中有一游船,既没橹,也没动力,靠一钢索牵引着,从此岸到彼岸来回穿梭,抵彼岸时,再坐索道直抵上清宫道观。不然,要一鼓作气爬上顶峰,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是有些吃力。好在山中空气新鲜,令人头脑清醒,密林中还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在幽谧的林中飘来荡去,诱人驻足聆听,久久不忍离去,常常忘记登山的疲惫。
山路虽陡峭,但青城山盛名在外,已挡不住人们的步伐,再难攀的路也不在话下。从古至今,总是有人不顾路途遥遥,前来寻幽访古,上山问道。
大诗人杜甫来青城山问道时写下:“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杜甫身为蜀中人,对家乡的这座名山喜爱有加。大画家张大千对青城山也是情有独钟,自诩青城客,1940年曾一度举家迁来青城山上清宫居住。在此期间,他在这里泼墨弄彩,忘情山水之间。他既不照搬自然的简单摹写,也不凭空编造,而是把自己的审美理想用笔墨语言表现出来,在山上作画千余幅,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在张大千之后,大画家徐悲鸿也来青城山写生与问道,他独居天师洞,灵感奔涌而来,胸中墨像不断从笔底涌出,先后创作《紫气东来》、《山鬼》、《奔马》等一批名画佳作,为青城山增色不少。汶川地震之后,作家余秋雨来到四川,写下了“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佳句。
在仙人雕像与山岩融为一体,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道观前,不少人在卜卦问道,祈求道家保佑。其实,这世上有许多事情是强求不来的,人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求仙问道,道说好,心里自然愉悦;道说不好,心里可能增添负担,郁郁寡欢,岂不自寻烦恼?有时,顺其自然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