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百科
 
     
 
 

林中藏美味——竹笋

 
 
发布日期:2013-02-2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厅
字号:


    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完整的地势阶梯和多样化的地理形态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这种极大的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原材料。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一片舌头穿越四季,尝遍中国,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自然原始馈赠的感激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思考与重视。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回归自然,探寻隐藏在森林里的天然美味。

    箨龙探生 天厨仙供

    “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竹笋,竹之嫩芽,也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为旺盛的部分,古人多称之为“竹胎”,苏轼笔下则有“竹雏”、“箨龙”等颇有情趣的别称。

    竹笋一年四季都有,但在国内的200多种笋类中,能吃的主要有毛竹笋、早竹笋和有“剥皮黄金”之称的麻竹笋等,而且唯有毛竹的春笋、冬笋味道最好。中国人以笋入肴历史悠久,而且“笋宴”的地位在古代非常高。传说周成王在临终召集文武诸侯拥戴康王登基时,“敷重笋席”款待各诸侯王。《诗经·大雅》中也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的诗句。唐太宗当朝执政期间,每年春节都要大摆“笋宴”,用竹笋来象征国运昌盛,比喻大唐天下人才辈出,犹如“雨后春笋”。

    唐太宗之后,竹笋开始进入居家宴席的佳肴之列,并以其特有的口感和风味博得了普通百姓和文人墨客的一致赞誉。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欣然命笔:“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宋代的苏东坡更是嗜笋如命,“竹笋烧肉”是他百食不厌的上等佳肴。除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广为传诵之外,他还曾为竹笋写过“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等诗句。在苏轼之后,还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大诗人也是竹笋的忠实“粉丝”,他就是陆游。陆游曾把竹笋视为“天厨仙供”,他在《周洪道招食江西笋归为绝句》中写道:“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相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平生最喜爱的一道菜就是“鲜笋炖鲥鱼”。每年的三月份,他都要吃上几顿来解馋,他还曾经写过“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诗句。清代的文人李笠翁则把竹笋誉为“蔬食第一品”,认为肥羊、嫩豚也难与之相比。清末艺术家吴昌硕更是一语点破:“客中常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 

    竹笋虽然被誉为“素食第一”,但仍有人是宁死不吃的,这究竟是为何呢?

    据说,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奉命率部入闽抗倭,当时倭寇武器先进,对戚家军构成重大威胁。一天傍晚,苦思破敌之法的戚继光营外散步时,看到山坳里的竹笋如同刺破青天的红缨枪,使他灵感大发,想到了破敌之法。他命士兵砍竹制成“狼筅”,并依据竹笋生长形态创出了破倭寇的“鸳鸯阵”。结果,倭寇来犯时,被戚家军的“狼筅”和“鸳鸯阵”打得大败。平倭胜利后,戚继光感恩竹笋助战之功,命令所有戚家军即使饿死也不能吃野竹笋。

    味冠全蔬 食之有道

    中国的古人不仅把竹笋的味道夸到极致,竹笋的保健功效也早早被他们发现了。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竹笋性味甘寒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介绍了竹笋的“化热、消痰、爽胃”之功。清代养生学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介绍说:“笋,甘凉、舒郁、降浊升清,开膈消痰,味冠素食。”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竹笋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维生素E 、钙、磷、钠、镁、铁、锌、硒、铜、锰、钾,以及人体所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营养学家认为,竹笋就是体内垃圾的“清道夫”。竹笋甘寒通利,其所含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肠道水分的储存量,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肠内压力,减小粪便黏度,使粪便变软更易排出,有利于治疗便秘,预防肠癌。而且竹笋低糖、低脂,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可减少体内多余脂肪,消痰化瘀滞,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治疗有益,且对消化道肿瘤、肝癌、乳腺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不仅如此,竹笋含脂肪、淀粉很少,属天然低热量食品,是肥胖者的减肥佳品。

    进入春天之后,天气干燥,人总是感觉没胃口,这时可适当食用一些春笋,它含有一种白色的含氮物质,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的作用。特别是一场透雨过后,争先恐后冒出来的春笋,不但脆嫩鲜美,更兼具清热、利尿的特殊保健功效。但是春笋不宜多吃,食用过多易诱发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皮炎等。对于容易产生摄入性过敏的人来说,食用春笋还易引起荨麻疹。若用笋片、笋丁炒菜,要先用开水把笋烫5—10分钟,然后再配其他食物炒熟。同时,吃笋时尽量不要和海鱼同吃,以避免引发皮肤病。少儿可吃少量春笋,但不能吃毛笋。专家提醒,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将竹笋纵向切成两半,剥掉所有的外壳,去掉根部,然后切成薄片,在淡盐水中煮8—10分钟,这样不仅可去掉大部分草酸盐和涩味,还可避免氰化氢中毒。

    哭竹生笋 孝感天地

    竹笋具有坚毅的品格、独特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自古以来与竹笋有关的故事数不胜数。《楚国先贤传》中曾记载孟宗为得笋救母,抱竹而哭,感动天地的故事。元朝郭居敬在他所编著的《二十四孝》中也辑入此事。

    孟宗为三国时期江夏(今武汉境内)人,年少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一日,孟宗的母亲深感不适,经求医问药得知,饮用新鲜竹笋做的汤就可痊愈。孝顺的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好起来,就独自跑到竹林里去挖笋,但当时正值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孟宗挖了好久也没有挖到一支鲜笋,绝望中又想到病重的母亲,他不禁痛哭起来。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也感动了天地,于是奇迹发生了,他脚下的土地突然裂开了,并在瞬间长出了许多嫩笋。孟宗看到之后非常高兴,就小心地挖取了几支竹笋,为母亲熬了新鲜的笋汤。母亲喝了笋汤之后身体果然大有好转。孟宗后来大有作为,官至司空。现在的孝感市周巷镇还留有孟宗遗址、孟宗书屋、孟宗哭竹港、泣笋台等,孟宗“哭竹”的事迹一直被当地人广为传颂。

    “哭竹生笋”虽然想象丰富,看似荒诞,但其意在宣扬孝道,树立尽孝的典型,强化《孝经》“感应”之理念,那么故事本身也就无可厚非了。北周庾信所著《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中的“忠泉出井,孝笋生庭”,东晋谢灵运所著《孝感赋》中的“孟积雪而抽笋,王断冰以鲙鲤”都引用了这一典故。鲁迅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也曾写道:“‘哭竹生笋’就很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上帝。”

    “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如今,竹笋已经成为各大菜系重要的食材,当我们尽享竹笋对味蕾的刺激时,也不妨体会一下它不畏艰难破土而出的坚毅品格,关注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有关故事。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