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冬季,北半球数次受到强烈寒流和创纪录的大雪侵袭,韩国、俄罗斯和西欧等多个地区都因酷寒和暴雪造成交通瘫痪。赤道地带和南半球则暴雨不断,造成澳大利亚、巴西、肯尼亚等地发生洪水和泥石流灾害。2012年初,寒流扫过整个欧亚大陆,从亚洲的日韩到欧洲的英法,造成超过300人死亡,多国交通瘫痪。2013年1月上旬,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澳大利亚平均气温攀升至40.33℃,打破了1972年12月21日创下的40.17℃的纪录,而北半球的俄罗斯从2012年12月开始就受强冷空气的侵袭,多个地区屡创历史低温纪录,其中远东地区的温度降至-50℃。
2012年,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说,人类正处于极端天气的适应期,严寒、酷暑、飓风和洪水等极端天气气候现象会频繁出现。 朦胧中国 “治霾“路在何方
近期,我国北方地区长时间被雾霾天气笼罩,连续好几天不见太阳,浓雾弥漫的天气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社会性话题。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它是指相对湿度在80%至90%之间时,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
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整个1月份,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空气质量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其中,北京的空气污染情况尤为严重。《华夏时报》的《空气污染和中国模式》一文中提到,北京的空气污染令人难以置信,上海的空气简直是灾难性的,广州的空气也非常糟糕。外国友人称,中国就像是赶上了一场流行病。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盘桓不散,“朦胧之美”终成中国人不能忍受之痛。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起举世闻名的“雾都”伦敦。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多达1.2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据史料记载,1952年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伦敦市因支气管炎、冠心病、心脏衰竭、结核病而死的,达1306人。此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历史上,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也同样遭遇过空气污染问题。20世纪40—50年代,空气污染在美国和欧洲是个重大问题。于是,绿色运动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美国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反污染法,大大降低了空气污染。如今,全美PM2.5的平均水平仅为每立方米10微克。美国和欧洲的历史经验表明,空气污染完全可以被控制。我国也曾为了保证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空气清洁,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对官方用车进行限制、引入车牌单双号限制等,为此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雾霾天气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蔓延,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等特点。空前严重的雾霾天气,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污染排放的长期累积效应。现在出现的这些情况,并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环境破坏欠下的新旧账,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后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浓重的雾霾来了一次大爆发,向人们发出了严重警告。沉疴已久,再也不能等闲视之。而治病的关键是找准病根,用对药方。 灰霾元凶 人为污染排放
中国科学院日前公布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最新研究结果。研究认为,强雾霾事件,是异常天气造成中东部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机动车、燃煤等人为污染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 “主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显示,颗粒物(PM2.5和PM10)为连续雾霾过程影响空气质量最显著的主要污染物。部分主城区连续出现空气质量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包括PM2.5、PM10、SO2、NO2等主要污染物徘徊在较高超标浓度水平。环保部的分析数据表明,在我国大气污染物中,70%左右的二氧化硫来自于电力、钢铁和建材行业。
从理论上讲,要让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回归良好,关键还是减排,甚至不排。据了解,环保部日前推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最严”产业政策,将对全国19个省份所属47座城市的大气污染实行重点监控,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及燃煤工业锅炉的新建项目,火电、钢铁、石化工业以及燃煤工业锅炉的现有项目,实施特别排放限值。
新政的出台是对当前雾霾天气治理的一种应急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气污染。但是,对六大重污染行业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作为政府的一项政策,真的就能像一副良药,恰到好处地作用到关键处,药到病除吗?也许,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会遇到污染源区域分布不集中,监管难且成本高的问题。而作为企业,在减排浪潮中,是否应该思考如何在危机中求转机,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局面?
工业化时代的污染问题,必须联防联治,仅靠环保部门是不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之前在出席会议时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时指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可以说,治理空气污染,既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
既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雾霾当前,各方在相互埋怨之余,也应该各尽其力了。若以此灾难天气为契机,人们能重新考虑代步工具,转向更环保的生活方式,那便再好不过了。公民应该对社会尽一份责任,自觉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当然,如果政府、企业、社会,各尽其职,各尽其责,那雾霾就不再是人们的梦魇了! 天蓝水绿 共筑绿色桥梁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否此次雾霾也是提高环境保护标准,解决各类环境问题的一个契机呢?要减少污染物,特别是污染气体的排放,就必须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要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的使用。从近期的应急措施,到远期的发展模式,讨论已经十分充分,关键还在于行动,在于持久。不能只是昙花一现,等到大雾散去,就云淡风轻,不再提起。雾霾的危机,不仅是改变环境的契机,更是改变社会生态的契机。
关于雾霾,我们的知识体系,早已有了成熟的判断。雾霾,与其说是个孤立问题,不如将之纳入到“环境污染”议题框架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灾、水土流失、旱灾、水灾等,都是我国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直接损害了社会大众健康。因此,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更加吸引了人们的目光。2012年11月26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卡塔尔多哈召开,来自194个缔约国家的代表汇聚一堂,讨论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的整体性行动方案。
在多哈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在谈判中的态度备受各方关注。而“减排”和“碳汇”作为本次大会的焦点,我国代表团更是为此在研讨会上作了一系列的主题报告,“林业碳汇”即是代表们在会上提出的一个关键词。此外,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本着对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负责的态度,提出了要尽己所能自主减排。
生活仍将继续,但是我们头顶的这片天空,是越来越湛蓝,还是越来越灰暗,关键还在于我们的选择和作为。只有全民参与,共同行动,形成治理空气污染的强大合力,才能告别雾霾等极端天气,一起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