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杜甫笔下“花重锦官城”的成都,不可不去游览一下杜甫草堂。杜甫草堂跟眉山市的“三苏祠”相似,都是由古建筑和园林景观混合构成的古典园林式的博物馆。但是,草堂的面积要大得多,它占地近300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来到草堂朝南的正门口,即可望见里面苍翠古树披拂下的大廨。廨是旧时官署办公的地方,现在草堂中的大廨为穿堂敞开式的仿古建筑。堂中央安放着一座杜甫雕像。雕像立于一块黝黑的方形巨石之上,身材瘦长,面容清癯。望着这座近于意象的雕像,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杜甫晚年辗转漂泊、贫贱忧戚的生活境遇。正是由于这种苦难的遭遇,促使杜甫写出了反映下层社会人民疾苦的不朽诗篇,更被后世称作“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穿过大廨,行百步便是诗史堂。堂两边还建有草堂留后世陈列室和诗圣著千秋陈列室,两者构成一个综合展区。陈列室通过图片、诗文、塑像、实物、画板等,全面展示了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人生足迹,尤其是寓居草堂4年间的生活状况。
沿着正门、大廨、诗史堂的中轴线前行,进入以茅屋为主的草堂中心区。“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中的蓬门即柴门,乃杜甫居住茅屋时的院门。院内右侧有座碑亭,茅草作顶,6根红柱下设飞来椅,亭中间立一块黑底白字的石碑,碑文“少陵草堂”由清代雍正时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杜甫字子美,别号少陵,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故后人也以“少陵”称之。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时,杜甫移家成都,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之世称“杜工部”。于是,柴门内左侧又建有“工部祠”。
离开工部祠,跨过一座小桥,来到由竹篱笆围城的小院,院前竖着一块刻有“茅屋故居”的石头。院内有一栋坐北面南的草屋,这便是常说的杜甫草堂了。所谓“堂”,其实也不过茅草盖顶,土抹粉墙,屋前有石桌、石凳。屋内分卧室、书房和厅堂,置些日常生活用品,环境十分清幽。
观瞻完西部的茅屋景观区,再向东沿着花径、草堂影壁,来到南门一带的景区。这里有情系草堂陈列馆、大雅堂、诗书画院美术馆和唐风遗韵等仿古建筑。大雅堂前有一尊身着官服的杜甫雕像,堂内还陈列着除杜甫之外的12尊历代著名诗人的雕像。另外,还有一幅描绘杜甫生平的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这些都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发展史。
出了南门一带的景区,可登上草堂东南部气势恢宏的万福楼。此楼耸立在楠木林中,高五层,八角,原名万佛楼,毁于“文化大革命”,2005年重建,最上层高悬新铸的大铜钟。登上此楼,翼然云表,整个杜甫草堂景区尽收眼底,远及秀美的锦官城。凭栏眺望,发思古幽情,遥想那诗国唐朝是何等辉煌,战乱纷起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多少灾难。
杜甫逃难到成都,刚过上两天安生日子,不料城中又生叛乱,杜甫只好暂避外地。叛乱平定后,他返回草堂,还做了个工部员外郎。无奈好景不长,迫于生计,他又踏上羁旅漂泊之路,出三峡,入荆湘,最后客死在湘江的小船中,时年59岁。一代诗圣就这样结束了他苦难的一生。但杜甫是不朽的,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情,还有流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作,都奠定了他作为中国诗圣的地位,被载入中华文明的光辉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