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梅子熟时雨”。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酸甜可口的杨梅上市了。今年预计全市杨梅产量20余万吨,产值有望突破30亿元,平均下来是往年的2倍,这是台州杨梅走精品化管理之路后取得增产增值的可喜局面。
一是改良品种,规模化种植。台州是杨梅种植大市,全市现有种植面积42.6万亩,年均产量15万吨、产值15亿元,主要分布在仙居、黄岩、临海等地。近年来,台州杨梅产业打破了传统的耕种模式,采取了科学精细化管理技术,产业、产值连年增加,已经成为台州山区百姓增收致富的农林业主导产业。例如黄岩杨梅,黄岩是“中国杨梅之乡”,现有杨梅种植面积7万多亩,其中“东魁”品牌占了90%以上,这是黄岩实施精品种杨梅战略的结果。“东魁”杨梅以如乒乓球般大而著称,具有稳产、抗风、成熟时不易落果、色泽紫红等优点。据资料记载,黄岩最大的一颗东魁杨梅重61.8克,是普通杨梅个头的六七倍。2010年,黄岩“东魁”杨梅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1年黄岩又荣获“中国优质杨梅之乡”称号。
二是精心管理,绿色无公害。例如仙居杨梅,仙居是“中国杨梅第一县”,全县种植面积12.5万亩,杨梅为仙居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为促进仙居杨梅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仙居改变了重施化肥浓药的传统做法,实行杨梅病虫害绿色防控,鼓励梅农杨梅园套种紫云英等绿肥,并出台政府补助政策,有效解决杨梅有机肥不足问题,先后组建了90多支绿色防控专业队,全面实行杨梅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行物理诱杀技术,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技术、统一督查。全县投入1万多盏杀虫灯和上万张黄板粘卡,物理防治全覆盖投产的杨梅园。此外,还狠抓杨梅质量安全管理,实施 “二卡四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导、加大投入、部门协作、行业自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通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等,使2万多名从业人员管理技术得到提高。同时,该县构建完善了县、乡、村、基地四级监管网络,配备了杨梅质量监管员326名;推行杨梅“绿色精品”防伪标识,可追查杨梅从源头到市场的全过程信息。仙居杨梅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栽培技术,物理统防统治手段,全覆盖杨梅市场监管体系以及杨梅观光园基础设施建设等,已有10余家合作社和多个杨梅基地获“绿色精品”防伪标识,仙居“仙梅”响誉省内外。另外,黄岩区最新实施的“罗幔”技术得以应用并推广,即在杨梅成熟前个把月时间给杨梅挂上蚊帐,以减少病虫害和农药防治,实现杨梅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罗幔”杨梅产量和价格均比普通露天杨梅提高20%—40%。
三是搭建平台,产销一条龙。杨梅虽然可口,但存在上市期短、不耐贮运等特点,素有“一日味变,二日色变,三日质变”之说。因此,杨梅的上市贮运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最近,临海市试验的大棚杨梅促成栽培技术取得成功,杨梅通过大棚栽培后,比露地杨梅提前20多天开摘,错开了与露地杨梅的采收期,物理延长了杨梅的上市供应期。同时,各地政府在杨梅上市季节纷纷开展“杨梅采摘节”等活动,搭建平台,吸引商家、贩销户主动上门,提升购买需求,确保丰产也丰收。在贮运及深加工环节,各地纷纷采取修建冷库、后期加工等解决方式,如临海市白水洋镇枝昌杨梅合作社通过引进日本冷藏技术,市民到8月初还能吃到新鲜可口的东魁杨梅。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提升,台州杨梅已经走出了一条好品牌+上规模+严管理+无公害+高科技+深加工等多位一体的杨梅产销产业带,给梅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荣获了“杨梅之乡”、“著名商标”等诸多荣誉。2009年,“仙居杨梅”证明商标在美、法等13个国家成功注册,仙居杨梅远销法国、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仙居还成为全国人大机关服务中心杨梅定点采购基地县。(台州市林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