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西塘远近闻名,它是一个充满人文特色的宝匣,是平民文化的最后窗口。这里河道四通八达,因此大多临河建屋,其后有临街的商家,以廊棚相连,蜿蜒曲折,连绵不绝。这些沿河的长廊形成西塘的独特建筑风格,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西塘的居民都悠闲地在景区生活,游人能经常看到居民在河边洗衣服、补渔网、烘青豆……西塘的居民已经十分习惯袒露他们生活的面貌,他们还把衣服晒在花坛中的造型矮树丛中。这就是西塘的生活模式,简单、直接,无需遮掩,也不刻意伪装。
这里的居民不富不贫,自食其力,是一个只求平安的社会群体。他们生活在小城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心态平和,生活节奏缓慢,对生存环境和居住条件不强求……民居的规模、形态、风格、节奏以及居住理念,都偏向中小规模,不讲究雕饰,简洁实用,不张扬、浮夸,随遇而安。
西塘又是热闹的。那些载客游河、敲锣打鼓举行婚礼仪式表演以及有人在水榭楼台歌唱古调的画面,和乘坐乌篷船的游客身上所穿的橘色救生衣相映成趣。不管河水有多深,舢板摇荡的情韵有多长,卧龙桥、望仙桥、安境桥、环秀桥、胥塘桥、安秀桥、永宁桥等一一随流水晃过,包括纽扣博物馆、瓦当陈列馆、根雕艺术馆等也随流水晃过。游客自身也变成风景的一部分,进入一幅宁静优雅的风景画中。
我和友人在西塘游玩了一段时间,其间还专门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走出了西塘景区,来到了一个更幽深迷人的环境。它的吸引力不在于琳琅满目的商家店铺,亦不是美味可口的地方小吃,它的美在于它没什么特色,只有真实、简朴、平淡的生活场景。
这是一段游客稀少的路段,衔接着西塘的小桥流水与廊檐,坑坑洼洼的路面,砖块、石块杂乱地堆放着,几个不同尺寸的保丽龙方形箱子里种有各种蔬菜,缺角的塑料花盆里也有几棵菜。沿着小桥、河道,沿岸人家接龙种菜,一片蔬菜地连接得十分绵长。利用河道边有限的土地种植的蔬菜,长势竟然也不错,绿油油的,葱茏可爱。
夕阳西下,我们沿着里仁街一直往前走,这里离景区不远,因此热闹与安静、鲜丽与灰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里已看不见商家的踪影,但仍存在客栈、餐厅的招牌。低矮的木房屋檐下,坐着一排老人,打着蒲扇,聊着家长里短。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童年乡居简单、质朴的日子。
暮色渐浓,小桥流水搭配着红灯笼,一盏一盏地亮起来。乌篷船和舢板朦朦胧胧,整个西塘都散发着迷人的浪漫风情。
悠悠前行,那弯弯曲曲的河道、拱桥、廊檐,都各有特色,看着别有一番风味。人在西塘,感觉时间都静止了,整个西塘古镇,就像一幅水墨画,散发出淡雅的气味。
其实,来前就曾有人向我介绍过西塘,他说:“西塘是个美丽的古镇,晚上一定要去游船,特别美,特别有感觉。我喜欢在西塘走走逛逛,午后闲坐在靠河的咖啡小屋,可以享受宁静的休闲生活。”当时,我已是心神向往,如今身临其境,果然十分惬意。虽然我们在西塘逗留的时间不长,但西塘的人文风情和赏心悦目的美景,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墨西塘,带着原始的风韵,向游人展示着它如水一样深广的文化积淀。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西塘的流水,正如现代文明,永不停息地向前奔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