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古村位于浙江省庆元县城东南57公里的举水乡,因后山形如半月,村前环水似银钩,山水状如一轮圆月而得名。在明清时期,月山一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店林立,一派繁荣景象。清末至民国初期,曾改称为“逢源镇”和“举水市”。
据史料记载,月山村最早称为东庄。始祖吴诩的母亲李氏,原居松源(今庆元),公元1000年因夫吴伉不幸病故,于宋景德元年(1004)带着8岁的幼子吴诩,来到东庄搭寮居住,艰苦度日。东庄的对面是金乡,金姓颇繁,时有凌弱之举。一日,李氏浣纱时,遇仙人指点,吴氏渐盛。李氏教诲子孙,要以金姓恃强欺贫、导致家族衰落为前车之鉴,继承和弘扬先祖忠厚善良家风,积善行德,文章济世。于是月山奠基以来,文德武功,历代有显人,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可谓文人鹊起,仕宦蝉联,一度被誉为“庆邑(庆元)之冠冕”。
月山历史上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名叫吴崇岳,结婚生子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削发为僧,后来成为杭州灵隐寺的住持。吴懋修则是月山村历史上最耀眼的人物。据县志记载,吴懋修(1603—1674)自幼随父在外习武诵经。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他前往福建投奔鲁王,任兵部司务,曾与刘忠藻联手攻打庆元县城,兵败后隐居故里,著书立说,规建“举溪八景”和吴氏宗祠等,深得百姓爱戴,被后人尊称“八老爷”。
月山地处偏远,风光优美,民风淳朴,素被赞誉为“山环水抱一桃源”。于是,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民们勤劳朴素的生活造就了一座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大美廊桥之乡
在浙南山地,几乎每一个山村都有不下一座的古桥。而月山村的廊桥最集中、最有名,被誉为“廊桥之乡”。的确,在村前的举溪仅1000米的河段上就分布着10座古廊桥,每座桥的间隔只有二三十米,这恐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在时间的侵蚀中消失了5座古廊桥,但仅就现存的如龙桥、来凤桥、白云桥、步蟾桥、耕谷桥而言,已是令人叹为观止了。
5座古廊桥中,如龙桥是全国有确切纪年、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堪称“国宝”。这座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廊桥,一端有座高高的木楼,具有宋代建筑风格。如龙桥是月山村的风水桥,处在村庄南侧的水口处,南北走向,横跨举溪。桥与一侧山脊上的古松依稀相连,仿佛巨龙卧伏,桥身如同龙头微微下倾,如龙桥因此而得名。
在建筑学上,如龙桥属于木拱廊桥,由木拱架和廊屋两部分构成。在浙南一带,木拱廊桥又称为“蜈蚣桥”。据专家考证,“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而优美的弧形结构与山、水、自然融合,形成了浙南山区独特的风景。阳光透过桥廊栏杆处开启的小窗打在桥屋一边的长条凳上,烈日的炎热被挡隔在桥身的风雨板之外,孩子们坐在长凳上嬉戏玩闹,两位老人则悠闲地拉起了二胡,一首不知名的曲子就这样舒缓地飘荡在空中。
来凤桥是石拱木平廊桥,在举水的另一端,规模较大。木质桥板虽然显得很破旧,但桥面用大小不一的花岗岩不规则地砌成,非常好看。很显然,来凤桥和如龙桥不是同一时代建造的,但村里却有一个叫《如龙和来凤》的传说把这两座桥联系在了一起。
相传举溪两岸分别住着吴、陈两大家族。一年大旱,吴、陈两家为争举溪水入田灌溉而大动干戈,从此结下怨仇。又在一个可怕的旱年,两家人为溪水越争越凶,拿着刀棍对峙两岸,战火一触即发。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人想出了让两族武功最好的吴如龙和陈来凤比武夺水的办法,结果吴如龙和陈来凤各胜一场,平分溪水。第二年的八月十五,举溪两岸喇叭声声,吴、陈两家喜气洋洋,吴如龙、陈来凤在乡亲们的祝福中,结成了美满的夫妻。为了纪念这喜庆的日子,吴、陈两家决定修建如龙桥和来凤桥,让后世子孙和和睦睦,夫妻恩恩爱爱。
白云桥与如龙桥相距不到100米,是座小巧而华丽的木拱廊桥,桥身只有七八米长,桥上设神龛,桥顶有精巧的华盖。桥面中间铺砌青砖成人字图案,两侧用鹅卵石拼砌成铜钱形状,据说就是古时所谓的“金砖地”,是最考究的过道。
步蟾桥离村最远,从如龙桥沿举水要走四五百米才能到。步蟾桥是5座廊桥中最宏伟壮观的一座,历史也最短,重建于民国初年,桥底座采用了单拱大石桥,上面才是十几间木制桥屋。据说桥名来源于桥上游约50米的溪流当中的一块巨石,远望酷似一只蟾蜍缓步于桥洞间,故名步蟾。
从步蟾桥回村的机耕路边还见到一座小廊桥,名叫耕谷桥,是月山的第5座古廊桥。远远看去,耕谷桥就好像一间小木屋孤零零地站在田埂上。这也许是世界上最袖珍的廊桥了,十分娇小可爱。
古庙祠堂行宫
农耕时代的中国乡村,各种信仰得以在同一个地方和平共处,这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也反映了一个没有统一宗教信仰民族的文化多元性。月山村就是这种现象的缩影。一个小小的山村,既有云泉寺供奉如来、观音和玉皇大帝,又有供奉当地神祇马氏夫人的马氏行宫,还有体现皇权的圣旨门、代表传统儒学的文奎阁、释儒合一的荐元塔,以及代表宗族文化的吴文简祠等。
云泉寺在月山村的西面,古树参天,花木掩映,环境幽美,是庆元县东部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雄伟、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大寺庙,且是佛道合一的庙宇。云泉寺由大雄宝殿、华光庙和观音阁及钟鼓楼4部分组成,占地3亩多。寺门正对墙廊,里面是种满花木的园子,穿过园子就到达大雄宝殿的正门。观音阁的左侧有一座高耸的3层塔式钟鼓楼,就是“举溪八景”之一的“云泉晓钟”。据说当年晨钟敲响时,洪亮的钟声传出十几里。
吴氏宗祠即吴文简祠,与来凤桥相对,依山傍水。“文简”之名是因吴姓之祖吴翥曾受唐宣宗谥封为文简先生。“八老爷”吴懋修隐居故里后,大兴土木筹集资金建起吴文简祠。祠堂飞檐叠拱,古色古香,正门上悬挂“吴文简祠”匾额,两侧挂“文经”、“武纬”匾,还分别写有“三让世家”、“延陵望族”等字样。门厅内种植花草,两厢为左昭右穆,中为“务本堂”。正堂至后堂之间设立天井,鹅卵石铺砌,两侧设置13级青砖台阶。后堂名为妥先堂(供奉祖先灵牌),依山势而建,重檐歇山顶,高于全村,如同祖宗在上,子孙绕膝。
马氏行宫又称湖山圣殿,位于如龙桥东侧桥头,坐东朝西,始建于明代,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改建,扩建两廊,形成现在规模。布局分前后堂,前堂为戏台,后堂内供奉马氏夫人、庙祝大王等7位仙主。马氏行宫依山傍水,古木荫翳,飞檐翘角,正面三进间,顶部为三重檐歇山顶,重檐三间为木刻雕花窗装拼。从正门而入即为戏台,两侧各辟一厢房,为戏客居所,柱枋角处精雕细琢,采用镂空制作工艺,戏台顶部绘龙凤、八仙等彩绘,四周白粉墙上有古壁画,惟妙惟肖,整体建筑富丽堂皇。20世纪70年代末因建筑公路,马氏行宫被拆了一部分,因此现存的马氏行宫并不完整。不过至今每年还会举行庙会,拿出凤冠霞帔装扮神像,摆上供品,供人参拜,只是没人唱戏了。
黄昏时分,登上月山村后的小山,俯瞰青山绿树和潺潺溪流,只见廊桥、宫庙、村舍和谐悠然地静卧其中。村后是蓊郁的风水竹林,村前是几亩水田,对面是略显黛色的一抹远山……乡土建筑映照出的是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而以如龙桥为代表的月山古建筑映照出的,则是浙南乡民恬静自然的耕读生活和亘古不变的山水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