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
 
 
     
 
产业资讯
 
     
 
 

常山山茶油:香飘两千年

 
 
发布日期:2014-01-02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厅
字号:


  两千多年前,油茶开始在常山种植,自此之后,被称为“益寿油”的常山山茶油便成为了历朝历代的皇室贡品。直到今天,当地仍采用木榨油技艺,这种技艺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山爱她呀,绿水爱她呀,爱她洁白如雪的花;开在山坡呀,开在寒冬呀,唯有家乡的油茶花。蝴蝶爱她呀,蜜蜂爱她呀,爱她甜美如蜜的花;昼有风华呀,夜有情话呀,风情万种的油茶花……”这是一首歌中的歌词,歌名叫《冬天到常山来看花》。听歌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初,歌手孟庭苇红遍大江南北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这首歌虽不及孟庭苇的金曲火爆,但二者对事物的描述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冬天到常山来看花》,看的是常山的山茶花。

  常山,位于浙江省西部,隶属衢州市。一个“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2%,超过1/5的林地面积种的都是油茶树。

  每年寒露始,白色的油茶花开始在常山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上绽放,远远望去,好像刚下了一场大雪,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那样圣洁、壮观,令人震撼。

  油茶在春天形成花蕾,到冬天开花,而此时,上一年的果实也同时成熟,“抱子怀胎”花果同枝的现象也成为油茶花的一大看点。

  当然,歌曲更多是唱给外地人听,吸引他们前去参观旅游的。常山本地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他们更多关心的则是油茶结果的多少与好坏。

  摘果榨油才是他们的目的。

  “益寿油”打造卖点

  常山山茶油被称作“益寿油”,是从两千多年前开始的。

  1990年版《常山县志》根据芳村镇猷辂、寿源等地家谱记载,认定常山在宋末元初已大量栽种油茶,明代中叶油茶已广及山区、丘陵,民国期间全县各乡均种有油茶。

  相传很久以前,在常山芳村牛角口的溪中常有公母两蛇精兴风作浪,沿溪两岸的百姓深受其害。观音菩萨心生怜悯,设法降服了两蛇精,将它们变成为一棵雌雄同株的大树。这棵树常年花果不离,从开花到果实成熟历经秋、冬、春、夏、秋五季14个月,被称为“抱子怀胎树”。

  后来,神通广大的福建武夷山惜曌和尚,遵照观音菩萨修道行善的旨意,腾空飞翔来到芳村牛角口,抬头看见大盘山上有一棵神奇的大树,惊叹不已,便留在此地练功修道,并在大盘山、小盘山建造了两座庙宇。

  每年树上果子成熟时,惜曌和尚就叫寺僧把果子摘下,榨挤出油,用于点灯照明和长年食用,同时施舍一部分油给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人们吃了这种油,顿觉目明神旺。不久,民间盛传此油为菩萨所赐,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便称其为“益寿油”。

  当地人称,使用山茶油炒菜做饭,早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在他们看来,用山茶油做的饭特别香、特别好吃,吃了人还能长寿,而吃山茶油炒的菜,也成为他们的一大嗜好。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山茶油的天然健康优势被更多地强调着,消费售量日渐增多,价格与日俱增。与此同时,菜籽油、调和油和花生油等食用油有着价格优势,更多地出现了在商场的货架上,因此,山茶油才逐渐淡出了平常居民家。

  或许也正因此,在今天的常山街头,我们可以看到大大小小饭店的招牌中,大多将“山茶油”作为了卖点和吸引顾客的地方,特别强调“用山茶油烹调”。如,常山有一道特色菜叫“芳村狗肉”(芳村为常山油茶种植大乡),许多饭店都在招牌上写着“正宗芳村狗肉,保证用山茶油”。这也成为了当地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常山的山茶油有着更好的品质优势。这里的油茶籽为特有的野生优产良种红花油茶果茶籽,红色土壤也是油茶树最适合生长的环境。

  即便在山茶油市场价格较高的今天,常山当地人在收获茶籽后,依然要保留一些,留作自家用或者送给亲戚朋友。

  经现代科学测定,山茶油主要由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含量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超过橄榄油,被称之为“东方橄榄油”。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浙西山区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在历史上都是长寿之乡。其原因除了生态好外,无疑是因为他们长期食用山茶油。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芳村镇走一遭你会发现,这里的村民肤色润泽,女子个个悦眼,且长寿老人很多。

  木榨法入选“非遗”

  正因为有益寿的功效,常山山茶油成为了历朝历代的皇室贡品。两千多年以来,常山油茶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1963年初,常山县第二次党代会作出“发展油茶生产,建立油茶基地”的工作决议,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油茶科研所,常山县油茶生产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971年3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棉油糖会议期间,特地约见时任常山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于耐毅,向他了解常山油茶生产情况,由此掀起了常山油茶发展新高潮。

  常山油茶面积从1957年的1.5万公顷扩大到1984年的1.95万公顷,油茶产量也从3700吨增加到了4248吨。

  1990年,常山县被定为“全国油茶低改工程启动县”,再次对油茶林进行了低产改造。如今,常山共有油茶基地26.5万亩,常年油茶籽产量近5000吨。

  那个年代,每到榨油季节,叮叮咚咚的榨油声在村子里此起彼伏,顿时,幽幽的茶油清香便弥漫在村子上空。

  和机榨油不同的是,采用木榨榨出的山茶油香味浓、油色偏金黄、出油率也高。

  常山县新昌乡葛畈村纯手工木榨的山茶油作坊,全县出名。

  2009年,“常山传统木榨油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2006年,常山已被评为“中国山茶油之乡”。

  低改增效成就“地标”

  2012年是常山油茶历史上最闪耀的一年。这一年恰逢油茶结果的大年,且风调雨顺,常山油茶籽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9960吨。

  而上一个历史纪录则是1972年的6198吨。在那之后,因为油茶产量低、效益不高、农民疏于管理,油茶生产进入了低谷。

  这时,一个油茶专家出现了。1982年,大学毕业的杜红亮被分配到了常山油茶研究所工作。由于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他凭借着超强专业技能,被任命为油茶研究所所长。

  为改变常山油茶“人种天养”的状态,杜红亮通过多项技术措施应用,实施了油茶嫁接换冠增产技术研究,使油茶提高产量,试验区油茶年平均亩产达23.6公斤。在油茶新品种引进和示范课题中,杜红亮引进高产油茶新品种,改变了常山油茶低产现状。

  从2005年开始,常山陆续引进油茶良种10个,建立良种示范基地600多亩。2008年,常山油茶低改增效面积工程被列入浙江省试点项目,实施总面积2000亩。

  2005年,杜红亮开始主持“常山山茶油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的制订起草,第二年,常山山茶油通过了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评审,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注册。常山山茶油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杜红亮也因此获得了“常山油茶第一人”、“常山油茶博士”的称号。

  1992年,香港演员王丹凤与常山县粮食局合资创办了浙江衢州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高级山茶油,山茶油也因此开启了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区的销售之旅。

  如今,常山已涌现出“东茶”、“常发”、“山神”等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常山全县拥有12家综合开发利用油茶加工企业,其中浙江省级龙头企业两家(东茶、常发),浙江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加工产品有精致山茶油、茶粕、茶皂素、美容保健品等。

  2010年,“常山山油茶”成功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油茶林“化身”风景线

  2013年12月6日上午,年届五旬的杜红亮正忙着伏案写作。因新一届领导希望能全面掌握常山油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作为常山油茶的第一人,他自然被要求来主笔这个汇报材料。

  当地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视也可见一斑。而当地不少业内人士更是直言,油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2009年,常山县出台文件《关于加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明确从2010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油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优质高产油茶良种基地培育和推广、油茶低产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近年来,针对市场上出现以廉价的菜油、豆油等植物油掺入到山茶油中的现象,常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还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山茶油掺假检验方法科研,通过对纯山茶油中掺入不同比例的菜油、豆油、棕榈油的样品进行测定,研究如何通过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来确定山茶油是否掺假而且不能出现误判的情况,最终制定出《掺假山茶油定性鉴别——气相色谱法》标准,这也成为浙江省首个关于山茶油掺假鉴别的标准。

  有了政府的支持,无论是常山的茶油企业还是种植大户、普通农民,都看好油茶产业发展前景。挖掘非遗文化、展示传统工艺、体验原生态乐趣,正成为油茶产业的一个新卖点。

  常山最大的油茶种植基地新昌乡,已经从单纯的观看传统木榨油技艺衍射开来,推出赏茶花、观技艺、采摘游和农家乐美食一条街等休闲旅游项目。当地还投资60余万元,在黄塘村启动了2000亩油茶精品园建设,结合油茶低产林改造,在观花区修建了观花亭和12公里的游步道。“新昌油茶文化节”更是推动了周末假日休闲、历史文化寻踪、非遗文化欣赏等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法宝。

  如今,黄塘村300亩的油茶林里白色茶花怒放,在冬日里已成一道独特风景线。(常山县林业局)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