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笋生长旺季,连日来,在建德市李家镇三溪村,数百位竹农每天起早摸黑,有的到山上挖春笋,晒笋干,有的砍毛竹,卖竹子,有的粗加工,拉竹丝,呈现出一派春季繁忙的毛竹产业生产景象。据了解,该村投产的4200多亩毛竹,2013年全村竹产业产值实现600多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占村民人均总收入的60%左右。
三溪村地处建德与衢州交界的西部偏远山区,现有345户,共有人口1242人,在全村1万多亩山中,有毛竹林面积4800多亩,其中已投产的竹林面积4200亩。过去,该村毛竹面积仅有2600多亩,却一直以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经营,在销售时均以单一卖竹子为主,靠山吃山的村民仅靠在家种植毛竹收入很难提高,许多村民只得弃竹离村,外出打工挣钱。
自2005年开始,该村在市林业部门与镇林业站的支持下,对立地条件优越,毛竹林生长基础好的2800多亩竹林,通过低产林改造,科技提升产业附加值、修建林区道路、引进竹制品加工企业等措施,不仅提高村民种植毛竹的积极性,且竹林面积每年都在不断地扩大,村民靠种植毛竹所获的收入也有所提高。
2008年,该村成立李家镇三溪村毛竹专业合作社,一年四季,合作社的负责人组建的专业队伍,为列入低改毛竹示范林基地的竹林进行统一施肥,统一销售,统一管理,实行科技投入与管理并存,大大地增强了竹林的经济效益。如冬天,为竹农销售冬笋,春天销售春笋,遇到竹子难卖时还帮助村民向外地加工企业推销毛竹,有效地拓宽了当地毛竹产业从单一经营模式朝多元化经营方式转变。尤其是2009年,该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从富阳引进了一家名为亿佳的竹木厂,不仅为村里销售毛竹提供便捷,还带动了邻近村的竹子销售,给村民带来实惠。如今,该村村民经营毛竹最多的有100多亩,一般的也有10多亩以上,每年村民靠种植毛竹增加收入,高的有10多万元,一般也有近万元。种植毛竹已成为在家村民致富增收的好门路。
村里有了这家企业,一天需要加工的竹子平均达10多吨,一年至少要“吃掉”2000多吨。“应该多谢谢村里的这家企业,我们将刚砍下的毛竹直接卖给企业,经济效益要比外地商贩平均一百斤要多出五元钱,给我们村民增加了收入!”60多岁的吴仁通满脸笑眯眯地对记者说道。以前外地商贩来村里收购竹子时,都将竹子价格压得很低,村民们因没有什么销路,也只能眼睁睁地将自己辛辛苦苦从高山上背下来的竹子卖掉,让商贩挣了不少的血汗钱。如今,自企业进村,每收购村民的竹子时,一年到头均实行全年价格保护,从来不压价,一根三四十斤重的竹子,一般价格均在10多元左右,真是让村民卖竹子卖得舒心,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家企业,还为当地解决了15位村民就业,他们也像正规企业一样,每天按时上下班,月收入人均在2000多元,一年光为村民支付劳动工资就达40多万元,目前已惠及越来越多的村民切身利益!”该村书记傅水福坦诚地说。
4月17日,天气晴朗,春风满面。记者在市林业部门的相关人员陪同下来到市毛竹产业特色村时,一下车子就闻到从空气中飘来一阵阵竹制品特有的清香。原来,在路口一个晒谷场里,几位妇女正在将一捆捆粗加工成的竹丝排成一行行,不停地忙于翻晒。“现在村民若缺点钱用,就可到山上砍些竹子卖掉,用来弥补家用很方便!”该村竹农吴永华对记者说道。
一个劳力一天可砍竹子500多公斤,可一些年迈体弱的老人却只得雇人采伐,每天工钱至少要100元,竹农除了开支成本,真正从竹子上挣到钱的也不多。随着劳动运输成本的逐年增加,建德市林业部门意识到这一现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像三溪村一样,建德市大同、李家等毛竹生产重点乡镇正积极为当地竹农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为高海拔的竹林修建更多的林区道路,降低劳动强度与运输成本。同时根据林业部门的专家指导,引导村民从传统模式向现代经营理念转变,发挥“一根竹鞭”的效益,不仅要向冬笋、春笋要效益,还要向夏季鞭笋要效益,利用现代科技,力争从原先的亩产值一二千元提高到四五千元,从短期经营转变成精细经营,拓宽毛竹产业,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现代毛竹产业,真正实现走向家庭作坊式经营竹林的增产增收之路。(建德市林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