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林业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省林业部门以林业资源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为导向,摸索出原生态仿生栽培、竹林覆盖、生态高效栽培、林下套种等高效生产模式,逐步形成铁皮石斛仿生栽培,雷竹笋、毛竹笋覆盖,香榧、薄壳山核桃、甜柿高效生态栽培,林下竹荪、三叶青、多花黄精套种等易学、易懂、易操作的“一亩山万元钱”十大模式创新技术,同时,编制了三年行动计划,让科技在现代林业中发挥出“乘数效应”,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为主抓手,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十大模式创新技术,共实施中央财政推广项目73项,总投资9229万元,其中财政拨款6010万元,推广“一亩山万元钱”十大模式的项目有34项,占项目总数的46.58%,总投资4455万元,占项目资金总投资的48.27%,财政拨款3720万元,占财政拨款的61.90%,经济效益达5.7亿元。截至目前,全省推广“一亩山万元钱”十大模式13.8万亩,实现总产值16.56亿元,增收7.0亿元,为加快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开辟了新路径。
一、助推木本粮油产业发展
在木本粮油产业中,共实施香榧、山核桃和柿子中央推广项目15项,投入总资金190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680万元。推广了香榧控根容器育苗、早实丰产技术、生态复合栽植等关键技术,薄壳山核桃良种扩繁、授粉品种配置、早实丰产等关键技术,柿子建园栽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成套标准化栽培技术,已在全省各地建立40个香榧示范基地,40个山核桃个示范基地,8个柿子示范基地。累计推广新品种43个、新技术46项,示范基地总面积19362亩,推广面积142135亩,经济效益47571万元;举办培训班77期,培训人数7546人次,编写资料1134份,发放科普资料45830份。如浙江森太林果公司高效生态栽种香榧面积2000亩,每亩栽种42株,最早种植的基地平均株产量7.7公斤,亩产量在323.4公斤,亩产值超万元。
通过技术带动,力争到2017年底,木本油料新建27万亩以上,低产林改造更新15万亩以上,生态化改造9万亩以上,抚育45万亩以上,复合经营15万亩以上;年产木本食用油5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超过100亿,三产效益结构比例更加合理。主产区农民来自木本粮油产业收入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建成10个以上油茶、山核桃、香榧等木本油料县域产业集群,培育发展10个以上木本油料产业特色小镇和20个以上木本粮食产业特色村,培育10个以上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打造2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培育5个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二、助推林下经济发展
在林下经济产业,共实施中央推广项目6项,投入总资金9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50万元。推广新品种5个,推广新技术9项,建立示范基地数量17个,示范面积5974亩,推广面积37010亩,经济效益1025万元;举办培训班38期,培训人数2639人,编写资料11份,发放科普资料14700份。如缙云山川绿野笋业合作社竹林套种竹荪高效生态栽培,种植面积40亩,产干竹荪1400公斤,每公斤销售价600元,亩产值达2.1万元。
通过项目的推广示范,未来几年争取建成以林药、林菌、林苗花和林驯等模式为主的林下经济孵化器30个以上,完成10个以上重点林下经济模式的生态化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以及标准化体系规范的制定;建立100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培育种养业与森林人家结合等林下经济发展新业态;建成一二三产融合,生产、加工与销售一体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70个以上,培育50家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加工龙头企业,200个林下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引导建立20个以上林下经济产品信息网站,200家以上林下经济产品网店。
三、助推竹笋产业发展
在竹笋产业中,共实施中央推广项目8项,投入总资金975万,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70万,重点开展毛竹笋用林丰产结构调控技术、毛竹“一竹三笋”无公害栽培技术、毛竹林分类经营、定向培育技术、毛竹林土壤养分补充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在安吉、遂昌、龙游、龙泉、衢江、绍兴、江山、庆元等8个重点竹产业县进行推广,推广新技术18项,建立了示范基地23个,示范面积8505亩、经济效益达6460.2万元,推广面积78900、经济效益6059.2万元;举办培训班31期,培训人数3012人,编写资料11份,发放科普资料7700份。如临安太湖源镇横徐村雷竹高产示范户从开始采用早出高效覆盖生态化经营技术以来,2014年早出覆盖6.7亩,亩产值达4.26万元。
通过中央财政推广项目的实施,争取将高山、远山和生态区位重要的竹林转为生态化经营,并采用省力化笋竹两用林生态经营模式;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统一经营,实现竹笋的规模化经营;加大对笋用林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竹主产区县,选择100万亩适宜竹林,通过结合竹林道、高效节水灌溉等建设工程,推广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技术,推广采伐、翻地等适用机械的应用,每亩收益提高30%以上,“一亩山万元钱”模式推广10万亩;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的竹笋加工企业,扶优扶强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集成创新一批笋用林经营或竹笋加工关键共性技术。
四、助推铁皮石斛产业发展
在铁皮石斛产业中,共实施项目7项,投入总资金95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40万元。重点开展铁皮石斛设施仿生栽培光照控制、密度控制、栽培基质、病虫害控制、精准采收等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在浙江、云南、江苏、安徽、贵州、福建、江西、广东、上海等省市的40余县市进行推广,推广新品种5个、新技术20项,种苗繁育基地232亩,繁育苗木1620万株,示范基地数量11个,示范面积487亩,推广面积7815亩,经济效益1915万元,生态、社会效益1亿元以上;举办培训班27期,培训人数966人,编写资料13份,发放科普资料9800份。如杭州创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4年在香樟活树上种植铁皮石斛50亩(1500株),平均每株产铁皮石斛1公斤,生产原生态产品1500公斤,每公斤2000元批发,每亩收入5万元。通过技术示范,全省已建有铁皮石斛基地 100 余个,面积 2 万余亩,其中规模 1000 亩以上 4 家,100 亩以上 50多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 2 家。全省铁皮石斛产业2015年产值超过70亿元,占全国的70%;共有经国家批准的铁皮石斛保健食品60余个,占全国铁皮石斛类保健食品总数的80%左右;铁皮石斛鲜品已列入省医保目录。
铁皮石斛已经列入“十三五”时期浙江省7大万亿产业重点建设内容,通过技术的带动和辐射,加快铁皮石斛产品链的形成,争取在2020年,全省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产值达200亿元,加快实现铁皮石斛从药品到食品、从药房到厨房、从治疗到保健的历史性跨越;研究制订铁皮石斛鲜品、铁皮枫斗的农药、重金属的残留限量标准或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整合品牌,强化品牌运营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广泛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提高“浙江铁皮石斛”知名度;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扶持重点从扩量向提质转变,从一产向二、三产转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重点扶持铁皮石斛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成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重点企业,培育产值20亿元以上国家林业龙头企业1-2家。
五、建议
山区是我省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推广“一亩山万元钱”的创新模式是山区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成功做法,为此,建议省财政设立“一亩山万元钱” 十大模式创新技术推广专项经费,一是打造精品示范基地,建立以技术创新推广、市场拓展和龙头带动为特征的产业孵化器,实现“点要精、面要广”的目标,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二是持续推进推广模式中相关配套技术的再创新和熟化的研究,如良种选育、栽培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技术,在推广中实现技术的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