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港新界西北面的米埔自然保护区于1984年建立,面积为5700亩,其中红树林面积达4500亩,1995年被列为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米埔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鸟类及其他动植物资源。主要植物有木榄、桐花树、秋茄等,常见的动物种类包括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等。此外,每年有数十万只、超过300种的候鸟在这里暂息觅食,其中包括黑脸琵鹭、青头潜鸭、小青脚鹬和白腰杓鹬等36种全球受威胁或濒危物种,大量鸟类的出现形成了米埔自然保护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
“透过保育自然环境,减少碳排放造成的污染,使市民‘惜’用资源,推动香港成为亚洲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这是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的愿景及目标。在1983年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开始协助香港政府开展米埔自然保护区管理时,就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并且将这一理念贯彻于米埔自然保护区的生境管理和环境教育两大职能中,形成米埔自然保护区在湿地管理和环境教育方面的成功模式: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湿地生境管理;利用成功的生境管理经验及成果开展环境教育,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
基围管理。所谓基围,就是近海的田地,为防御水患,在其周围修筑的堤围。米埔自然保护区通过长期监测和科学分析,确定基围的主要功能及作用:为黑脸琵鹭、雁鸭类提供越冬地,为后海湾鸻鹬类提供停歇地,维护和管理红树林、芦苇和淡水生境,维护传统基围的运作及景观。并按功能和作用将保护区内基围区域分为7个区块,区块1为黑脸琵鹭栖息地、区块2为芦苇生境、区块3为传统基围运作区、区块4为教育中心、区块5为高潮位栖息地、区块6为开阔的淡水区域(特别供水禽栖息)、区块7也为高潮位栖息地。
通过对每个区块水鸟数量、类型、植物情况的长期监测,制定不同区块水位调节措施。例如,为了吸引更多黑脸琵鹭前来栖息,每年10月至来年4月,降低6号基围的水位,作为黑脸琵鹭的越冬栖息地。每年11月至来年3月,降低3号基围的水位并放入小鱼,为越冬的黑脸琵鹭提供一个觅食的生境。每年5月至9月,升高所有基围的水位,防止芦苇逐渐侵占开阔的水面,如有必要,对基围进行挖掘,保持基围周边和中间有开阔的水道,控制芦苇在基围中生长。根据当年实际情况,在越冬的黑脸琵鹭到来之前,即9月底,在3—4号和4—6号基围之间的基堤割草。这些精细化的可持续管理措施有效地保障了米埔自然保护区每年冬季黑脸琵鹭及其他鸟类有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保障了这些越冬鸟类种群的稳定。
观鸟屋设置。米埔自然保护区共有观鸟屋10座,其中生物多样性管理区8座,核心区2座。米埔自然保护区观鸟屋设置非常注重建筑对鸟类和环境的影响,注重观赏游览与科普教育的结合,是娱乐与教育相结合的典范。观鸟屋一般设置在视线开阔、有较好景观的观赏点,方便游客欣赏湿地景观。
另外,观鸟屋与科普教育相结合,设置多种科普宣教设施教育指导游人认识鸟类、认识自然、关爱自然。观鸟屋及其他建筑设施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鸟类的生活习性以及与自然的融合,观鸟屋多设计成与地形或植物相结合的掩体建筑,隐蔽在树林、灌木丛、草丛之间,不容易被鸟类发现,不会给鸟类造成不安。米埔自然保护区多处观鸟屋旁边或是后面种有乔木进行掩护,使建筑在自然环境中不显得突兀,不影响鸟类的正常生活。
通过一整套科学精细的管理措施,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于生境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实现了在人工适当辅助措施下,野生动植物特别是鸟类与环境及人类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了整个保护区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环境教育。米埔自然保护区在进行可持续生境管理的同时,环境教育也依托于生境管理的成果有序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多种形式使公众在亲身体验中培育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公共意识。米埔自然保护区成功的生境管理成果本身就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良好载体,教育对象在参观米埔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通过感官认知,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对湿地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理解和领悟。
米埔自然保护区将参观人士分为中学生、小学生、公众和伤残人士四大类别,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了不同形式的参观项目。例如为中学教育项目拟定的湿地解构之旅、湿地保育全接触、红树林生态、后海湾规划师、湿地生态学家、米埔多面观、湿地中的国际法庭7个参观主题,通过启发学生探索和思考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拉姆萨尔湿地的功能及自然保护的认识。
义工制度。香港义工制度萌芽于19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90年代实现突破式发展,进入21世纪后,义工工作在香港已经非常普及,义工文化已经融入香港人的血脉。香港湿地公园的义工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虽然在湿地公园中服务的义工只是香港义工众多类别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是香港义工制度的先进性、专业性及普遍性的一个缩影。
2002年,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推出了“香港湿地公园义工计划”,鼓励市民积极参与义务劳动,培育市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推广湿地保育。香港湿地公园义工参与并协助开展湿地保育和湿地导览工作。湿地保育工作主要为定时参与公园的护理工作,例如植树、施肥、去除薇金菊、福寿螺等入侵物种;湿地导览工作主要为每逢周末及香港公众假期带领生态导赏团,向游客讲解生态保护知识,让游客更多地了解湿地的生态知识,从而培养湿地保护的理念。
米埔自然保护区模式启示
米埔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是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米埔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理念、环境教育、义工制度等方面都值得浙江省的湿地和保护区借鉴和参考,以及对湿地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
精细化管理,科学引入第三方监测。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精细的管理计划,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生态价值评估和长期监测评估的基础上,计划落实必须具体到日常工作的每一方面。可借鉴米埔自然保护区制定的日常管理计划,通过对管理目的、理由和限制因素等方面的分析,确定管理建设项目和表现指标,最后明确实施机构、实施时间和优先顺序,将每个工作指标落实到每个季度。其次,在日常工作及建设管理中除严格按照管理计划执行外,引入并建立相应的第三方监督、考核机制,督促湿地公园和保护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来保护湿地、管理湿地。可借鉴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委托香港观鸟会对米埔自然保护区鸟类进行监测,以监测结果来考核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管理米埔自然保护区成绩的做法。
积极探索,筹建林业志愿者队伍。积极探索、逐步推进,将对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有兴趣的爱好者组织起来,通过一定的鼓励政策,如积分优惠(义工参加义务劳动可以记分,累计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可在全省免费参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免费培训学习等方式吸引他们先行组建林业志愿者队伍,然后再由他们带动更多的市民加入。为了林业志愿者队伍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完善的制度保障及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必需的。志愿者理念的培育必须从小孩抓起、从学校抓起,从小培养公众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精神,不仅对其个人成长是有益的,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有重要意义。另外,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志愿者管理、督导、培训、保障与激励考核制度,为林业志愿者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立足实际,广泛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在现有条件下要做好环境教育,应该重点抓好“点”和“面”两个方面的工作。“点”就是要立足实际,充分依靠浙江省现有的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建立环境教育示范点,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的环境教育。在示范点环境教育教学中更应立足实际,多设置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让教育对象从环境中学习,力求做到在环境中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让教育对象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提高。“面”就是要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在全省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开展覆盖学生、普通市民、领导干部、从业人员等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普及性环境教育及职业性环境教育,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同时积极鼓励和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教育,多方面推动全省的环境教育工作。最终形成全社会重视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提供群众基础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