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普陀鹅耳枥 学名:Carpimus putoensis Cheng 科名:桦木科 属名:鹅耳枥属 位置:普陀山佛顶山慧济寺后门 树龄:约580年 保护级别:三级 树高:13米 胸(地)围:2.26米 冠幅:平均13米;东西12米;南北14米 生长势:旺盛 保护状况: 已挂牌,树体已修枝、修补树洞 历史文化: 普陀鹅耳枥 Carpimus putoensis Cheng 桦木科,落叶乔木。普陀山特有树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据考证,野生树在世界上仅普陀山这一株,生长在佛顶山慧济寺西侧海拔260米处的山坡上,树高13.5m,主干胸径63.7cm,侧干径35.2 cm,冠幅12.9×11.5m,树龄200多年,长势中等。1930年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来普陀时首次发现,1932年,经林学家郑万钧先生鉴定并命名为“普陀鹅耳枥”。 普陀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清代嘉庆年间,一位缅甸僧人来普陀山求法,并把随身带来的种子种在佛顶山慧济寺的门外,于是就有了这株普陀鹅耳枥。因为在这个鹅耳枥生活的年代,恰恰是普陀山佛教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鼎盛阶段。所以在这里南亚、东亚、东南亚这个片区大部分亚洲的国家交往非常频繁,出家人从缅甸来、从南亚那边来携带树种到山上来植树也是可以理解的。若干年后想不到此树种在缅甸灭绝,因为基于这个传说,人们又在缅甸和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寻找过这个树种,结果一无所获,现世界上尽存普陀山一株,成为旷世之宝。后来植物学家分析发现,普陀鹅耳枥之所以踪迹难寻,是因为它的自然繁殖能力非常弱。虽然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但是它的雄花和雌花开放时间不同,雄花4月上中旬开放,雌花4月下旬才开放,这时候雄花已经开始凋谢,花期重叠的时间仅有短短几天,再加上花朵着生部位的因素,所以授粉困难。它的雌花序着生的部位都是在上面,在树枝的中上部分的。然而它这个目前雄花序因为早生在树枝的中下部分,这样它授粉的几率就比较小,花粉发芽力丧失快,发芽率低。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普陀鹅耳枥自花授粉很难成功,这也影响到种子的发育。据统计,普陀鹅耳枥产下来的一百粒种子当中,只有二到四粒是经过授粉的。还有90多粒的那个都是没有配,是空壳的。所以它饱满的程度就只有2%到4%,它这个饱满的种子再经过处理给它播种、育苗以后,它发芽率就出苗的那个概率就只有20%。所以它的繁育也是比较困难的。此外,普陀山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普陀鹅耳枥结果的季节多台风影响,果实未成熟就被吹落,所以母树下面也从来没有找到过自繁苗。 因稀有珍贵,1978年杭州植物园采籽播种,培育出15株小苗,1983年普陀山林场、舟山林科所育出近百株小苗。2000年市林科所开始对普陀鹅耳枥的保存与繁殖利用技术开展研究攻关,9年来,联合浙江农林大学、普陀山园林管理处等单位,成功突破繁殖难关,首次获得组培小苗和原生母树本砧嫁接复壮后代,共培育普陀鹅耳枥苗木11896株,扦插繁殖的最高成活率达8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