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位于浙江温州东北部海滨的雁荡山,从上海坐了四、五个钟头远来的一车游客,宛若笼中鸟见到笼门开启,迫不及待跳下游览车。游目四顾,周围茂密的森林中,一座座灰白色的峭壁直捣云天,态势雄奇,这正是国画里最典型的空灵山色!还没有进入景区的我,立刻相信雁荡山列入中国十大名山之榜,也是中国首批五A级风景区,绝非浪得虚名。热门电视剧《琅琊榜》中神秘莫测的琅琊阁,即取景于雁荡山。
雁荡山因“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宿之”等景色而得此诗意盎然的名字。奇峰、绝壁、怪石、苍林,处处竞秀,彷彿走入祥和宁谧的世外仙境;吊诡的是,那些此起彼落的灰白色峰林如此灵秀,却都是1.28亿年前白垩纪年代火山爆发,在此肆虐大地塑造出来的流纹质火山岩。所谓流纹质,是指岩石构造呈现出平行纹理。球泡流纹岩是残留在雁荡山的另一种特殊化石,雁荡山遂有流纹岩地质博物馆之称。
灵岩飞渡 村民攀崖采兰
雁荡山以乐清市境内的北段景色最为人称诵,辟有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号称“雁荡三绝”。三个景区以车连结,道旁奇峰拔地耸峙,农舍田畴迤逦,一派田园清景。进入其中任何一个景区后,就得安步当车。好在雁荡山虽然美景奇观层出不穷,但比其他名山胜地对游客更为“友善”,因为观山都从谷地仰望,小径迂回曲折却少有台阶,漫步其中如履平地,不致让体力不逮者望山兴叹。
灵岩景区位于雁荡中心,人称“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乃雁荡山之“明庭”,各种灵气逼人的峰峦和奇岩,诸如屏霞嶂、天柱峰、展旗峰,形成一道风景画廊,灵岩古剎座落于谷底中心。观光业兴起前,当地居民除了耕种,也会冒着生命危险登山采药采兰,现在景区定时表演的“灵岩飞渡”真人秀,即是重现昔日村民攀缘悬崖峭壁采摘吊兰(学名石斛)的艰险。采药人腰系绳索,从入云高崖一跃而下,山壁上哪儿有吊兰,他就荡到哪儿摘撷,予人命悬一线的惊悚感。景区里处处可见贩售盆植的铁皮石斛,可买回去泡茶喝,当然,现在都是人工栽培,而非取自危崖。
千丈瀑布小龙湫暗藏于灵岩寺右侧后面的隐龙嶂底,在观光业带进人潮前,应是灵岩景区最大的一朵空谷幽兰。灵峰景区犹如北雁荡山的东大门,多奇峰异洞,亦是美不胜收。高达270米的合掌峰是个中翘楚,乃是灵峰与依天峰相倚互靠而成,构成双掌对合状,朝天祈福。两峰中间凹进去的观音洞,高113米,宽14米,深70米,足供建筑一座9层寺庙,洞壁上有天然的观音像。拾级而上,是雁荡山少数的体力考验,但绝对值得辛苦攀登。
登上顶层大殿,可以欣赏到倚天然之绝势,兴庙堂之宏伟的建筑艺术,从洞口朝外看,山林幽茂十分壮丽。与合掌峰相隔着一片树海的五指峰,则像如来佛的巨大五指,昭告齐天大圣:“你逃不出我的掌心!”
夜游灵峰 暗赏山峰剪影
游完灵岩与灵峰两个景区后,大家已感到些许乏累,早上又坐了半天车子,团员们都想进旅馆歇息,导游却宣布晚餐后仍要回到灵峰景区夜游,我不禁纳闷:灵峰景区漫步一圈需要一小时,占地颇广,没有太多人工建设,夜色墨浓中,游客能看到什么自然景观呢?莫非是埃及金字塔、神殿夜间的灯光秀之类?
餐罢,导游将我们带返灵峰景区。到达后才发现,竟然真的是秉烛夜游,而非彩灯打在层峦叠嶂上的灯光秀。导游拿着手电筒,像母鸡带小鸡般拖拉着一长列团员在黑暗中前行。奇怪的是,景区内没有路灯,只有稀落的手电筒光束。当我们的瞳孔逐渐适应了夜色,开始看到高空中一座座山峰的剪影时,竟然感到相当清晰。很多山峰白天就看到介绍说明,按照它们的形状取了各种名字,编出许多神话传说,到了夜里,这些山峰对照着它们的名字,有些似乎名副其实,有些则呈现与白日截然不同的形貌。
最神奇的还是合掌峰,白天神似双掌相合,夜间却像极了一对男女亲密拥吻,因此得名夫妻峰或情侣峰,好比一对日间不能厮守的爱侣潜心祈祷感动了天地,让他们“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那ABC女儿直赞:“好像!好像!女孩还留着长发呢!”的确,个子较矮的那座山峰似乎披着一肩长发。往旁侧走百余步,从另一个角度观看,它又像一只展翅飞翔的老鹰。郭沫若曾写过一首诗形容:“灵峰有奇石,入夜化为鹰,势欲凌空去,苍茫万里征。”
游玩过许多大陆名山,似乎只有雁荡山才有秉烛(或手电筒)夜游的创举,这和它的景区没有太多上上下下的台阶不无关系,不愁一脚踏空跌下悬崖。我们本在夜色中静享峰尖岭顶不同于白天的别样风情,原本诗情画意,可令诗人吟咏出美丽诗词的美好氛围,却因日间分散在不同景区,夜晚全如潮水般集中涌入灵峰景区的游客,以及摩肩接踵拥挤嘈杂,各团导游竞相以扩音器提高声量解说的杂音,将清幽的秉烛夜游情趣弄得荡然无存。
大龙湫 中国最长瀑布
次日清晨,我们这团赶早进入大龙湫景区,游人尚稀,鸟鸣悦耳,空气清新,晨岚轻拂着插天峭壁,似乎有仙人正在其中盘坐参禅。通往大龙湫的步道,可以说环绕着剪刀峰蜿蜒。一入景区就可遥望到一座孤峰,彷彿遭雷怒劈般,从顶到腰裂开为半,形成一把开口朝天的剪子。明朝人王思任形容它“分开千仞,欲剪青天”。清袁枚诗云﹕“遥望双峰截紫霓,尖叉棱角有高低。倘非山里藏刀尺,那得秋云片片齐。”明人张肃之则认为它像一个巨大的蟹螯。
走到它的旁侧,剪刀峰化身为一棵石树之干,上面正停着一只啄木鸟,嘴尖敲叩着树干,想把其内的虫儿抓出来呢!再继续前行,剪刀峰又化为亭亭一柱,称为桅杆峰。转了几道弯后,那桅杆竟然张起了一面帆布,迎风招展,变做一帆峰。同样的一座山峰,前后左右竟有众多风貌,是“移步换景”这个成语最淋漓尽致的例证。清桐城派大师戴名世在《游大龙湫记》中说﹕“大抵雁荡诸峰,巧通造化,移步换形,其名字因象取义尚多有之。”所言极是!另外一处景致有两峰并列,形似一对门扇开展,露出中间一道狭廊,大自然的主宰在其中一扇门上题了一个明显的“福”字,此地因而赢得“洞天福地”美名。门前的谷地密密麻麻长满一株株绿树,好像无数兵士就等一声令下“破门而入”,这个景致又称为“千军万马入福地”。
如此一路观景,轻轻松松走到步道终点,但见一条白鍊翻飞在泥红色的峭壁上,源源不断坠入下方一泓澄蓝的小潭内,这就是雁荡山的水仙子——大龙湫。它是中国最长的瀑布,落差190余米,湫是“池”的意思。
光就瀑布而言,大龙湫和小龙湫极其相像,但周遭环境相差甚大。小龙湫两侧山峰逼仄,瀑布坠于参差乱石上,裂成万粒明珠,旋即翻滚下溪,呼啸而去,整体气势险峻磅礴。大龙湫也在谷之尽头,但谷地较宽敞,承接天水下凡的是明澄静潭,气度悠闲。
传说唐朝初年,印度僧人诺矩罗入雁荡山造塔建寺,最爱至大龙湫观瀑,终至坐化于瀑前,后人修筑观瀑亭用以纪念他。另外一座龙壑轩,门口对联是康有为题的“一峰拔地起,有水天上来”。崖壁上,有“天下第一瀑”等摩崖石刻20多处。
号称天下第一瀑未免可笑,但古人如徐霞客等赞诵不绝的雁荡山,今人观之,仍有不虚此行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