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树人”是林业的两大主题。长期以来,林业系统坚持“树木”“树人”并重,按照林业事业的总体布局对人才发展思路、布局和结构不断进行优化,为完成各个时期林业事业阶段任务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当前,林业草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现代林业建设求贤若渴,如何构建适应林业草原事业需要的人才梯队?如何培育引才留才的“梧桐树”?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人才中心成立20年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受邀发表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需求驱动人才
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林业草原工作也不例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的新理念和无处不在的科技革命,为林草人才资源战略带来新挑战。创新林业草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动科技改变林业草原发展进程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新命题。
当务之急,应该怎么抓,从何抓起?张守攻认为,首先得弄清楚“需求驱动人才”。他说,人才推动事业,事业吸引人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家长和孩子上大学报志愿选专业,更多考虑的是,哪个专业将来待遇好、就业好。所以,要做好林业草原人才工作,就要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潜力,充分开发现有人才队伍的潜力,把林草事业干起来,创造更丰富更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林草业,保障林业草原事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逐步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智慧林业建设全面铺开,林业人才需求逐步向学科更加交叉融合、素质更加综合全面的方向发展,但社会大众对林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种种树、砍砍木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草原工作的重心已经放在全力推进林草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上。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涉及战略谋划、政策制定、科技创新、产业融合、智慧应用等方方面面,是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不断产生和实践的过程。与此同时,随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草原生态保护业务的扩展,我们对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对能够统筹驾驭“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了。
林草事业大有可为。谈到事业,张守攻最关心的是森林可持续经营问题。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大量砍伐森林资源,支持祖国经济建设,导致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适时启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终于能给以森林休养生息的机会。但是,保护不代表封存,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培育和利用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被我们标榜为典范的德国、瑞士都是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典范,我国现在有条件也有必要培养一批森林可持续经营人才。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有了林草科高材生就能干好林业草原工作了吗?不是的,不同岗位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人类的进步,就是靠着专业分工才得以创造出巨大的不断增长的社会财富。要做好人才资源战略,需要合理的人才布局和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资源池”里,不仅要有专业技术型人才,还要有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张守攻说,过去,我国的林业人才培养体系层次分明,全国有不少中高等职业院校,也有几所本科院校,后来慢慢地,受全国院校升格潮流影响,不少林业职业院校升格为大专院校,大专院校又升格为本科院校,在升格过程中,学校教育也由原来的职业技能教育转变为知识型本科教育,一些基层技术岗位越来越难找到会操作、能吃苦的技能型人才了。直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林业职业教育才略有起色。在他看来,这是理性回归,而且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轮回,因为现在的职业院校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它们正在致力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直接对标企业需求和现代林业建设需求,跟以前比,更高级、更精准。下一步,林业草原系统还需要注重培养“职业经理人”式的高端经营人才,他们可以配合企业需求,更专业地组织土地流转等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运用市场规律,把林业优势特色转化为优质生态产品;林业草原系统也迫切需要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专攻那些我们虽然了解但并不熟悉的“灰色区域”。
增强引才留才能力
近年来,我国迎来人口迁移大潮,人们用脚投票,远离乡土追求更好的生活。林业工作大多处于偏远地区,远离城市,远离繁华,还没有待遇优势,大学生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呆不住,这使得我国很多地方出现林业人才断档短缺等问题。据统计,全国县以下林业专业岗位近100万人,林科人才仅占20%;林业专业人才中,50岁以上的接近1/3,有些基层林业场站甚至近20年没有招过1名林科大学生,并且人才流失也很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一直在尝试打通林业人才流向基层的路径,加强与人社、教育部门和高校、涉林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沟通联络,推动形成上下贯通、部门联动、共抓共促的林业人才输送体系。
张守攻认为,要真正解决人才去基层的后顾之忧,就得换位思考,梳理人才不愿意流向基层的几大关键限制因素,然后想方设法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其中一半以上的问题,而不是“单打一”地只解决其中某个问题,那样效果不好。
提高待遇对于引才留才非常重要,但也并非唯一因素。张守攻强调,事业和团队氛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可小觑。他举例说,近年来,中国林科院推出系列政策重点支持40岁以下、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才开展前沿探索性和储备性研究。目前,已有35位优秀青年入选院杰出青年,18位入选“优青计划”。在荣誉和相关政策适当倾斜的激励下,他们都成长为非常优秀的青年科研骨干,虽然有单位愿意拿更高的薪酬“挖”走他们,但这些年来,没有一个杰青因为工资收入低而离开中国林科院,可见,事业对人才还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也是“需求驱动人才”的一个侧影。
张守攻希望林草系统能够构建更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林业草原有部分理论学科,但大部分都是应用学科,SCI至上的考评机制不仅左右着林草科研方向,还影响到林草人才结构。以森林调查规划为例,相对容易发表论文的遥感与GIS方向得到更多的经费支持,人才充足,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测树、森林资产评估、森林认证等方面的人才,却培养得远远不够,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较为凸显。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只有更积极主动地适应当今的需求驱动型人才发展生态,才能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林业草原人才队伍,为做大做强林业草原事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