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国内外动态
 
     
 
 

银川:生态修复让湿地重现美景

 
 
发布日期:2018-11-02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号:


  在日前召开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个获此奖项的城市。

  从恢复植被、保护湿地,到形成水不断流、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湿地生态屏障,再到如今依托湿地建设休闲公园,让“月湖夕照”“汉渠春涨”“连湖渔歌”“南塘雨霁”等湖泊景观重现……银川湿地不仅留下了许多老人儿时的记忆,也记录着年轻一代绿色发展的探索路径。

  从塞上江南到“梦里水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银川市平原的湖泊群日渐萎缩消失。至本世纪初,湖泊湿地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7万公顷锐减到1.2万公顷。

  今年68岁的邵宝岩是地道的银川人,中山公园里的银湖曾是他儿时玩耍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填湖建房首先从兴庆区民族街、西门开始,居民楼、宾馆、办公用房一点点侵蚀着银湖。“如今的中山公园不足当时的1/3。”邵宝岩说。

  人们曾将湿地视作农业生产的一大害,用排水沟消灭了连成一串的湖泊,连湖、长湖等知名湖泊相继消失。即便被留存下来的湖泊也亟待恢复和保护:被誉为“七十二连湖”中最金贵的宝湖,因缺乏保护,景观规划无序,湖泊淤积严重;华雁湖泥沙淤积、水体浑浊,被称为“乱河滩”;西大沟、银新干沟、平二支沟等12条长达94公里的“龙须沟”,让周围居民“叫苦不迭”……

  湿地面积扩大提高宜居指数

  “家脏了、乱了就得收拾,这不光是‘面子’问题,还关乎‘里子’,也就是老百姓在这里生活得舒不舒适、高不高兴、幸不幸福,还有这扇门打开,别人愿不愿意进来的问题。”银川市林业局局长陈志鑫说。

  修复、清淤、扩湖、植绿……昔日暗淡无光的“珍珠”不仅开始大放异彩,还逐渐实现了大小湖泊间的互联互通,成为一条“翡翠缎带”,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10余个重要湿地相继被连通,修复水系32公里,形成水面1700多公顷,成为银川市区重要的湿地生态带和风景线。鸣翠湖、宝湖等湖泊、沼泽湿地的扩湖整治、退田(塘)还湿和水系连通等项目建设,恢复湿地面积5000多公顷,新增湿地面积800公顷,恢复湿地植被300多公顷。

  银川市依托大小湿地,还建成了一批以湖泊、水系为主体景观的公园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健身锻炼的理想场所。

  目前,银川市湿地面积5.31万公顷,有自然湖泊、沼泽湿地近200个,其中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沼泽20多个。全市已有5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6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

  湿地面积占全市面积1/10

  要确保湿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首先制度需先行。银川市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对黄河银川段两岸湿地保护区域划定了500米区间的红线,对典农河及其连通湖泊湿地保护区域划定了100米区间红线,对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根据面积的大小,划定了50-100米不等的区间红线,规定除公益项目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

  银川市自2009年以来,已累计投入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资金约34.5亿元,将湿地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区、市两级拨付经费350万元左右。目前,市区湿地率已达10.65%,湿地保护率达78.5%。

  自2002年以来,银川市区空气湿度从30%提高到了目前的50%。资料显示,银川市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13.03亿元,其中物种生产价值为5.48亿元。

  银川湿地成为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繁殖地。每年秋去春来,这些南来北往的忙碌“客人”总能为城市带来“惊喜”:红嘴鸥回迁阅海湿地栖息,鸬鹚第一次出现在贺兰县如意湖……阅海、鸣翠湖、宝湖等湿地鸟类种群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35%。目前,银川湿地共有野生鸟类239种。(作者: 徐佳敏 刘娜)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