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正值油茶果采摘的好时节。仙居县湫山乡2万多亩的油茶树果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果香和丰收的喜悦。近几年来,仙居湫山乡立足生态优势,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并按照“建基地、育龙头和兴品牌”思路,强化油茶产业基地建设,注重品牌培育,实施农旅结合,走出脱贫致富和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路子,让湫山油茶重焕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今,湫山乡发展油茶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种植农户近4000家,年总产值2000多万元,仅油茶农民人均增收1500多元。
千年油茶栽培 手工榨油传承
“行至水云间,坐看云起时”,湫山乡山多田少,山林面积达16万多亩,清溪幽谷,山环水抱,林木葱茏,风光绚丽,生态优越。它既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红色土地,又是一个靠山吃山的“仙居油库”。
中国油茶栽培有着23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湫山乡就有成片油茶林,明朝万历年间才大面积栽培,民国时期达900多亩种植面积。至今,该乡还有近千年老油茶树十三棵。上个世纪50年代,湫山乡百姓改造油茶林,种植面积2000多亩。1958年,该乡受到国务院总理亲自签名奖状给以表彰;1962年,该乡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颁发奖状表彰;2002年,该乡被命名为“浙江油茶之乡”称号。可见,湫山油茶是经过风雨锤炼、岁月洗礼和实践砥砺的产业。
浓浓油香,承载着湫山人浓浓的乡情。“方宅用油如水浇。”仙居的民谣见证湫山乡方宅村油茶传承和发展。油茶历经13个月的云雾滋养,每颗山茶籽尽吸天地之灵气,采集日月之精华,是无污染和纯天然的植物油。“五、六十年代,湫山乡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老老少少乡民都在吃手工油坊榨出的来山茶油。”今年76岁方宅村村民方美林说,当时榨油作坊一般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和绿树掩映小溪岸边。据介绍,一眼石头垒就的双灶台、一个石头镌刻的大碾盘、一根圆木雕琢的硕大榨槽木、一个悬空的木头大油锤,这就是手工榨油作坊全部家当。手工榨油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合祖先的智慧和家族的秘密。石磨碾粉细腻、水蒸火候合适、木榨及时等都是榨油诀窍,看似简单的操作流程,却需要体力和技术,哪个环节掌握不好,直接影响油品和出油。闻着浓郁醇厚的油香,村民们就不用发愁整年没有食用油吃了。
政策、科技双管齐下 助力油茶致富
传统手工榨油坊解决了当时的榨油难,但仍存在着劳动力大和出油率低的问题,村里多数青壮年外出创业和打工,山林闲置,油茶树无人看管,资源浪费,村集体经济长期出现负债。这副沉甸甸的担子,如同巨石般压在湫山乡党委政府领导身上。
“振兴千年油茶之辉煌,才能实现惠农富民之路。”仙居县湫山乡乡长吴相伟谈到,思路决定出路。于是,湫山乡出台《关于推进湫山油茶产业提升扶持政策意见》,提出立足自身优势,以科技推广应用为突破口,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为重要内容,以挖掘文化内涵为增长点,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的油茶产业,以实现湫山油茶产业可持续的发展。“尤其近三年来,该乡将油茶产业发展作为一种历史使命,把振兴湫山油茶产业提到一个新高度。”
湫山乡采取科学种植,以循环发展打造绿色化产业,在原有油茶种植基础上加大投入,新增油茶林、改造低产林;转变零散农户种植为“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一个完整整体的产业发展。在方宅油茶基地率先栽培有机油茶,引进油茶良种19个,选用7个优良为主栽品种,推广应用油茶胚芽嫁接和容器育苗等技术,加大种苗质量监管力度,确保良种使用率达100%。目前推广有机油茶栽培技术4000亩,亩均增产1至4倍。同时以括苍山油茶种植基地为试点,发展林下经济,将油茶种植与绿壳蛋鸡养殖有机结合,形成以草养鸡、以牧促林、以林护牧良好生态循环。该模式不仅每亩油茶林可节约除草、施肥人工费用20元左右成本,还提高油茶林20%结果率。
湫山乡淘汰几百年上千年木制手工榨油车,改换高效节能手摇和半自动螺旋榨油机,提高油茶出油率。“现在整个村油茶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最高年产量15万斤年产值几百万,油茶已经成为方宅村最大的经济来源。”方建平高兴地说道,“造血细胞”功能被激活,村集体经济发生蜕变,村文化礼堂建设、廉政建设、新农村建设都上新台阶,还给其他经济薄弱乡村树起了“脱贫”典范。
乡贤+产业 助推绿色经济新发展
湫山油茶产业的发展还离不开一批批投身于家乡事业的乡贤,杨丽莉就是其中乡贤一位佼佼者。杨丽莉不仅自己是“榨油”人,她爷爷和父亲都是“油匠”。只要提起祖孙仨,茶农们都赞叹他们祖孙三人是受人尊敬的村支书,还是名扬四方的榨油师傅。
2002年,她从江西回到家乡湫山,从父亲手里接过榨油担子,创办浙江省仙居县括苍山食用油开发有限公司,这是台州首家山茶油深加工企业。她在自愿基础上,把分散经营农户组织起来,鼓励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和品牌化经营,建成集中连片油茶种植基地4000亩,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油茶产业化模式,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和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年销售量66吨。同时,在湫山乡政府大力扶持下,她创建“括苍山”品牌油茶,凭借产品质量的优势,一举成为台州品牌农产品最具发展潜力的名牌产品。2009年和2011年,湫山乡及时抓住国家出台鼓励农民扶育山茶树政策,积极推广丰产一号、二号等山茶树新良种栽种,并争取到5000多亩茶树补助。油茶效益好了,茶农积极性高了。杨丽莉又率先添置国内先进生产设备——物理压榨机和低温(80度)冷压榨,并以压榨、精炼、冬化、罐装和化验等设备;物理脱胶、脱水、脱色、脱臭和脱脂等先进生产工艺,改变传统蒸炒压榨法,确保山茶油半成品有机活性成分。同时,还在生产车间安置了无死角摄像头,每天“直播”榨油现场过程,加强品质的监管,也方便消费者随时的查询。2003年以来,该公司先后通过QS有机认证,成为全国首批生产和加工通过有机认证山茶油企业;评为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产品被评台州名牌产品;评为浙江省名牌农产品;2003年至2018年,连续14次荣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以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同样,湫山乡溪口张村的仙居县老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使用现代化榨油设备和公开透明茶油生产流水线,日生产茶油能力1吨。为让茶油生产更具一体化,保证原材料充足,该合作社还建设一个油茶基地,雇佣当地闲散劳动力种植管理,不但保质保量油茶供应,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一条致富路。目前,湫山乡已成功引进油茶加工厂4家,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和括苍山茶油有限公司各1家。
多年来,仙居通过政策驱动、科技带动和产业推动,把油茶产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重点工作来抓。近8年全县申报油茶项目资金达2233万元,建立科技示范户120户,建成全国唯一油茶良种精品展示区。“十三五”期间,仙居县还计划新发展油茶8000亩,争取2020年种植面积7万亩,产量1600吨。乡村要发展,产业是根本,只有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走好‘特色路’和打好‘特色牌’,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振兴。(仙居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