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国内外动态
 
     
 
 

遂川何以获称“中国楠木之乡”?

 
 
发布日期:2018-05-29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号:


  江西省遂川县日前被中国林学会认定为“中国楠木之乡”。

  遂川得此称号实至名归。遂川县楠木分布面积全国最大,达3.34万亩;楠木数量最多,有55万余株,特别是胸径在30厘米以上的大树存量超过1.1万株;在衙前镇茶盘洲,有全国最大的单株闽楠,被誉为“中华第一闽楠”。

  经历千百年的岁月洗礼,楠木已是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树种,为何遂川县能保存这么多的楠木,特别是金丝楠木古树、大树?

  生存环境得天独厚

  在衙前镇上芫村上陂楠木群,60余株高大通直的楠木浓荫如盖,错落在山坡上,最大的一株直径达60厘米,树龄已有上百年。

  在楠木林周围,笔者看到很多大小不一的楠木苗。据介绍,这些都是野生楠木苗,说明遂川确实是适合楠木生长的地方,楠木自然更新繁衍的能力很强。

  楠木在遂川生长历史悠久,积淀了内涵丰富的楠木文化。楠与“男”谐音,因此遂川客家人视其为风水圣木,凡开基、建房、婚嫁、添丁,必于后龙山、村水口种植楠木,有期盼人丁繁盛之意,形成了一片片镇村之宝、风水之林。

  在新江乡石坑村,一片古楠木林蜿蜒于村口祠堂后龙山上,优美壮观。林下有一块历史久远的“护林禁碑”崖刻。石坑村党支部书记邹庆安说:“这片楠木林在我们祖先开基立业的时候就种下了,是邹氏全族的风水林,而且立下了族规:楠木只种不砍,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遂川不仅具备优越的楠木自然生长环境,而且有浓厚的喜楠、崇楠的人文环境,简直是楠木生长繁衍的天堂。”楠木历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京南如此评价。

        楠木之乡的千年传承

  遂川古称龙泉,已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据史料记载,此地历来盛产优质上品杉木,“龙泉杉”和金丝楠、樟木大量运销全国各地。南唐时期,龙泉县就已设置供应朝廷贡木的“贡木坊”,龙泉优质的金丝楠木也成为建造宫廷殿宇之贡木。

  据专家考证,明朝永乐年间兴建北京紫禁城之时,龙泉社溪(今遂川新江石坑)便向朝廷进贡通直金丝楠木材100多根。至清朝修造皇宫时,遂川金丝楠木也在进贡之列。

  如今,遂川野生楠木古树众多且相对集中,沿蜀水流域的衙前、新江、五斗江、双桥4个乡镇,既是遂川县的重点林区,也是楠木古树群落分布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还是江西遂川五斗江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

  蜀水长期保持二类优良水质,湿地生态与森林生态、乡村生态、文化生态有机结合,既有金丝楠、罗汉松、竹柏等珍贵古树名木资源,也有中华秋沙鸭、鸳鸯等生态环境标志性物种分布,形成典型的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特别是衙前镇溪口村的一处河洲,生长着数十株百年古楠,至今仍保存着相对封闭的状态,百姓从不上岛,堪称蜀水河中的“楠木宝岛”。

  发展楠木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在蜀水左江沿河行驶,每隔几分钟车程就能看到大片的古楠木风景林,特别是五斗江国家湿地公园流域,几乎家家都种有粗大楠木,山头不时可见呈宝塔形高大挺立的散生楠木,不禁让人惊叹遂川楠木古树数量之多、树体之大和分布之集中。

  遂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楠木保护和产业发展,把楠木资源保护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制定出台了楠木保护与发展方案。林业部门不断完善楠木调查信息及数字化建档工作,对古树名木逐株落实责任主体,实行挂牌保护。

  上世纪80年代,遂川县就开始营造楠木人工林,现在均已成林,平均胸径达15厘米,最大株胸径达35厘米。现在,楠木已成为遂川县的重点发展生态产业,政府出台补助政策,鼓励楠木造林及苗木繁育,全县每年投入楠木建设与保护资金140余万元。楠木人工造林及苗木培育规模不断扩大,年培育楠木苗600多亩,出圃3600多万株,苗木远销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年销售收入2880多万元。遂川县还积极推进“楠木上山”工程,大面积栽植楠木珍稀树种,楠木人工林进一步提质增量。

  近年来,遂川县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先后获国家批准设立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遂川五斗江国家湿地公园、江西罗霄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和遂川江省级湿地公园,遂川县被列入国家级生态主体功能区,白水仙景区、五斗江国家湿地公园入选“中国森林氧吧”……绿色生态已成为遂川县最大的特色资源,每年吸引20余万游客到遂川抱“猛楠”、赏“罗汉”、“森呼吸”。

  遂川县领导表示,遂川将充分发挥独特的金丝楠木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打响“中国楠木之乡”品牌,建设金丝楠木生态园,发展金丝楠木科普、观光、休闲、民宿、赏游系列生态产业,在蜀水遂川流域规划全国首条金丝楠木生态旅游线路,并把这条线路建成助力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的“黄金线路”。(作者: 方院新)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