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情预警  
 

2018年病虫情通报第六期

 
发布日期:2018-08-03访问次数:
字号:


 浙江省2018年上半年林业有害生物

发生情况及下半年发生趋势预测

        2018年上半年浙江省林业有害生物继续呈现高发态势。据统计,截至6月底,全省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实际发生面积74.70万亩。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防治情况及气候趋势,预测下半年我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约240万亩/次。

        一、上半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省各类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74.70万亩,与去年同期的86.77万亩相比减少12.07万亩; 其中,病害3.29万亩,同比去年的5.40万亩,减少2.11万亩,虫害71.41万亩,同比去年的81.37万亩,减少9.96万亩。减少的主要为松毛虫和山核桃干腐病。

        2018年上半年发生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松褐天牛、柳杉毛虫、卵圆蝽、一字竹象、栗瘿蜂、山核桃花蕾蛆和山核桃干腐病等7种,合计发生面积69.81万亩,占总发生面积的93.45%。

        (一)发生特点

        1、总体上看,上半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的总计发生面积较去年有所减少,部分有害生物有增有减。一是松褐天牛发生与上年基本持平略有下降;二是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等周期食叶害虫已进入发生下降周期;三是花蕾蛆、干腐病等山核桃病虫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为害已有所减轻。四是竹卵圆蝽、一字竹象甲等竹林有害生物危害面积随着竹林大小年的变化略有增加;但一些地区的阔叶林林带、经济林、竹林中的间歇性害虫时有发生。

        2、松杉类有害生物为害面积占比较重:

        松杉类病虫发生59.15万亩,占全部发生面积79.18%;其中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病)51.48万亩,致死松树14万株,主要集中在杭州、金华、衢州、丽水、台州、绍兴、舟山等地区。这些松林立地条件差,生长势弱,林内天牛虫口密度大,部分发生林分伴有多种病虫交叉为害。发生特点是老发生区(宁波、舟山、湖州、嘉兴等)扩散漫延的势头已趋于稳定并开始下降,而新发生区(温州、金华、台州、丽水等)正值上升期,发生程度有所增加。

        松杉林食叶害虫全省发生面积6.98万亩。主要为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柳杉毛虫等周期性食叶害虫局部地区发生。其中松毛虫发生面积0.85万亩,主要发生在杭州、丽水、金华、衢州等老发生区;柳杉毛虫发生面积6.13万亩,集中在宁波、丽水、台州、衢州、金华、温州等市的部分高海拔山区。

        3、经济林病虫发生有升有降

        经济林病虫6.14万亩,其中为害山核桃林的花蕾蛆1.64万亩,山核桃干腐病2.54万亩,山核桃蚜虫发生0.44万亩,主要集中在杭州的临安、建德、桐庐和淳安等天目山脉周边地区山核桃林。板栗等传统经济林的有害生物发生趋于稳定,板栗林发生主要病虫1.42万亩。

        4、竹林病虫发生7.89万亩,其中一字竹象甲2.93万亩,卵圆蝽4.07万亩。主要发生区域在杭州、宁波、温州、湖州、衢州、丽水竹产区,发生趋于稳定。

        5、绿化通道林病虫0.65万亩,主要为银杏大蚕蛾和杨树食叶害虫,发生范围衢州、台州、湖州、温州等地。

        6、通过大范围监测、敏感地区重点诱捕、巡查,未发现美国白蛾、舞毒蛾等重大检疫性、危险性病虫。

        (二)成因分析

        从近几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来看,树种、林种结构单一,林业作物经济活动频繁,人为经营管理不善,防控意识和能力不足,以及气候变化异常,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频出现等是主要原因。

        1.异常气候气象条件变化,导致森林健康状况下降,扰乱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节律。

        全球继续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出现等因素,持续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极端灾害性天气频频出现,从而改变寄主的健康状况,诱发许多有害生物种群的猖獗爆发。多雨湿润容易引发病害流行,高温干旱又造成大量树木生长衰弱,蛀干类害虫乘机而入为害,加剧了林木的受害和死亡。

        2.多种病虫交叉危害影响和自然扩散蔓延,导致松材线虫病疫情形势严峻。

        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松林分布广泛,松材线虫病高度感病的马尾松和黑松纯林连片,发生区和未发生区之间没有天然屏障,通过检疫封锁等措施杜绝了人为长距离传播后,以自然传播的方式扩散蔓延已经成为我省松材线虫病传播的重要因素,疫情向浙中、浙西、浙南的大面积松林扩散的风险较大。

        3.环境变化和人为经营,导致部分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发生。

        新兴的经济林作物,如山核桃、香榧、油茶等经济效益不断升高,当地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很高,引种、扩种规模加大,部分地方由于农民盲目扩种引种,树种林种结构单一、大量施用化肥、除草剂等过度经营,造成生境恶化、林分脆弱;而一些传统经济林如板栗由于效益低下而失管,造成有害生物为害加剧。

        4、周期性害虫发生有其一定的周期规律。

        松毛虫、柳杉毛虫属周期性发生的森林害虫,2016-2017年马尾松毛发生达到周期高峰,今年的发生已有大幅回落。松毛虫发生主要集中在杭州、丽水、金华、衢州等老发生区,不少地方为蚕桑区、养蜂区,防治难度大,造成当地虫口基数积累较多。柳杉毛虫属高海拔山区害虫,且相当一部分发生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范围,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考虑,防治工作难以开展,近几年积累的虫口较多,今年的虫口密度及发生面积仍处于发生周期的高峰段。

        二、下半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浙江省气候中心对浙江的未来气候预测,结合我省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当前虫口基数及上半年灾情,预测下半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在240万亩/次左右,同比发生面积将有所增加,主要表现为预测松褐天牛发生的面积增加明显。预测下半年发生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卵圆蝽、竹螟、山核桃干腐病等。

        (一)、松杉类病虫预计发生226万亩/次

        1、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 预测发生面积约215万亩/次,比去年有所增加,将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丽水、台州、绍兴等地。松褐天牛在我省适生范围广,松林遭受松褐天牛危害较普遍,且近年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造成松树生长势下降明显、枯死松树增加,将诱导松褐天牛危害程度大幅加重,为害严重的地区主要为温州、金华、台州、绍兴和丽水等地。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新的松材线虫病疫点。

        2、马尾松毛虫 预测发生面积约7万亩/次,同比下降。主要发生在杭州、衢州、金华、丽水等虫口密度较大的一些老发生区及周边地区。

        3、柳杉毛虫 预测发生面积约6万亩/次。该虫在我省一年发生一代,发生地主要在温州、宁波、台州、丽水等高海拔山区。

        (二)竹林病虫预测发生面积约5万亩/次

        1、竹螟为毛竹食叶害虫,预测发生面积约2万亩/次。主要发生地为湖州、杭州、宁波、衢州等竹产区。

        2、卵圆蝽为毛竹刺吸式害虫,目前已上竹危害,防治难度加大,预测发生1万亩/次,主要在湖州、宁波、丽水、衢州等竹产区。

        3、刚竹毒蛾为毛竹食叶害虫,预测发生面积约1万亩/次。主要分布在衢州、丽水等竹产区。

        4、经济林病虫预测发生面积约5万亩/次,主要为危害板栗、油茶、山核桃林的有害生物。

        5、绿化通道林病虫预测发生面积约2万亩/次,主要为危害通道林、园林绿地的叶甲类、螟蛾类、红蜘蛛等。

        三、对策

        根据上半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和下半年发生趋势,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抓好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的监测及生产性预报工作

        一是抓好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马尾松毛虫等我省常规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特别是做好松材线虫病的秋季疫情普查,做好重点松林跟踪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发展动态,为及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做好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疫情管理,重点做好美国白蛾、红火蚁等的预防性监测,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严防突发、暴发林业有害生物。三是扩大监测范围,加强对生态林、沿海防护林、竹林、经济林及平原绿化等不同类型林带的有害生物监测,及时发布生产性预报信息,切实发挥监测预报防灾减灾效果。四是做好各级测报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技术培训,并及时部署阶段性工作重点。

        (二)进一步提高全省监测预报能力建设。

        一是推进和完善我省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扩大无人飞机航空监测应用范围,利用远程监测的自动测报灯、信息素诱捕器等物联网人工智能装备技术成果,最大化地采集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数据,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空间分布分析,提高监测调查的工作效率、信息的真实性与精确性。二是通过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调整,配套布局地方各级测报站点资源,发挥布点范围和确定测报对象等互补作用,落实监测调查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充实监测力量,整合优质资源。三是摸索适合我省特色的监测预报工作模式,引入社会技术力量参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服务工作,提升测报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