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性采伐先减后停,森林资源全面休养生息。
天保工程实施20年,作为全国五大国有森工林区之一的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全面提升,一度数量下降乃至濒危的珍稀物种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职工生活改善,林区发展找到新的方向。
统计显示,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黑龙江大兴安岭工程区森林面积由1997年末的9726.8万亩增加到2016年的10549万亩,增加了822.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由1997年的4.98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5.85亿立方米,增长了0.8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77.65%提高到2017年的84.21%,上升了6.56个百分点。天保工程二期实施以来,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新增湿地面积72.32万公顷,新增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3个,不仅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还相继发现了烟腹毛脚燕、丑鸭、黑枕黄鹂、鹪鹩、小白鹭和斑头雁等新分布种。
1998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启动天保工程试点。20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天保工程资金269.2亿元,探索出符合林区林情的管护模式。新林林业局推出了森林经营、林下种养、林政防火“三位一体”的管护模式,加格达奇林业局尝试了林农管、育、用一体化经营试点,西林吉林业局探索了家庭林场管护经营、林农联合管护试点和管护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在营林生产中,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实行生产任务分配公示制、生产作业合同制、生产人员开资实名制“三制”制度。2015年,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对所属10个林业局管护区区划进行了调整,把停伐后的贮木场、车队、检验队、木材加工厂等成建制地向森林管护转移,增设29个管护区,管护区数量由原来的71个增加到100个,实现了木材生产体系向生态保护体系的转变。
截至2017年末,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共完成森林抚育1931.3万亩、补植补造180.16万亩、人工造林14万亩、义务植树595.7万株。天保工程二期以来,全区共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1820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1907人,收缴木材2892立方米,收回林地1297公顷。
2014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当地利用天保工程政策优势,创新发展生态旅游、森林生态食品、生物医药、森林康养等六大产业。目前,食用菌、野生浆果、山野菜、北药精深加工等绿色产业已成为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区共建成全民创业示范基地182个,建成森林生态食品示范基地166个,积极推动“互联网+”营销战略,全民创业电商产业园也已投入运营。截至2017年底,全区自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额为9800万元,平台带动就业1857人。
依托生态优势,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招商引进了北极村张仲景养生院,建成了集养老养生、医疗保健、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多元化、全方位大型旅居养生综合体,并成功申报第一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2017年接待候鸟式养老人员1.8万人,全年共接待旅游者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亿元。
天保工程让大兴安岭集团公司焕发了新活力。“十二五”期末,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共实现林业系统产业总产值496.35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219.95亿元,同比增长79%。林区邮电、通信、供热、供电、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截至2015年,棚户区改造工程共完成141617万户,总面积708万平方米。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10年的16388元增加到2017年的40701元,增长了148%。(作者: 刘倩玮 通讯员 刘晓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