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眉县与周至县交界处,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秦岭最高峰。由鳌山沿秦岭山脊徒步至太白山,被户外称为“鳌太穿越”。鳌太路线大部分在太白山保护区辖区,低海拔地区在太白县辖区,海拔2800米以下基本在省太白林业局辖区,由于管辖区域相互交错,且可以进入该线路入山口多达二十几条,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鳌太穿越中,海拔高度由起点太白县塘口的1740米上升至鳌山标志塔3475米,经太白梁3523米最终到太白山主峰拔仙台3767米。两山之间的直线距离为40多公里,实际穿越行程在80公里左右,需用时4--6天,大部分行走在无人区,有较大的强度和难度。正是基于此原因,一方面,“鳌太穿越”是众多驴友的梦想,另一方面,却使不少驴友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尽管如此,每年都会有大批驴友穿越该线路。多年来,驴友遇难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太白山保护区管理局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媒体和网络宣传,沿途布设告示牌等手段,告知驴友鳌太穿越是非法的。每年的法定长假期间也会在太白山保护区主要路口堵截,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为执法人员不足,线路太长,进山的路口太多等原因,所以收效甚微。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高度重视,在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后,制定了信息化管理高山区的战略部署。在鳌山,西原,大爷海,南天门,平安寺都相继安装了大型视频监控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对于监管鳌太穿越的驴友、护林防火等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巡护监测主要靠步行,而现在只要在监控终端机上就可以看到辖区状况。因为架设的监控塔比较高,所以覆盖的监控范围非常大。齐全的功能可以实时将画面传到机房,感觉就像有个人站在山顶,24小时不间断的看着山里的一切。自视频监控开通以来,该地区未有森林火灾、破坏森林资源等情况的发生。
自2017年,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继续深化信息化建设,以太白山保护区保护地数据库系统建设为核心,开发管理、分析与决策模块、可视化平台系统,实现保护地数字化管理、科学和智能化决策,构建“智慧太白山”项目。该项目由森林防火、野外巡护、关键地段人文活动、手持对讲机通讯组网等若干系统组成。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
重点在保护地高海拔区域、低海拔区人为活动频繁地区设置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发现火点,自动报警,并将现场图像实时传回监控中心,为远程指挥调度提供保障,并能真实记录火情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野外巡护监管系统
系统由手持终端和后端管理平台构成,手持终端支持北斗系统,可实现短消息发送,该系统能对巡护员进行实时跟踪、定位,准确了解其位置信息,在2G/3G/4G或WIFI网络条件下,同时实现远程实时视频监控。巡护员野外发现信息点,可以图片、视频、文字描述的方式,传送至信息中心,管理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关键地段人为活动监控系统
在出入保护区关键地段,建设野外视频监控点,每个监控点由球机和枪机组成,安装远程控制喊话器,可从控制中心发出警告信息,并记录其违法行为。
由于保护区出入口较多,在野外设置多处球机探头。
手持对讲机通讯组网
太白山保护区跨越秦岭南北坡、涉及三县区,地形复杂,无信号区域面积较大,为确保野外工作期间信息畅通,在中低高海拔建立信号基站实现保护区60%主要区域对讲机信号覆盖。
主要保护物种监控系统
在大熊猫、羚牛等主要保护物种集中分布区安装视频监控,实时监控其野外活动情况,不仅为研究观察该物种行为特征提供直接视频依据,还可为社会公众了解、认识保护区提供欣赏教育的平台。
红外相机监测获取的视频和图片,经筛选后按相机点位信息,作为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输入数据库系统,为研究保护地物种多样性和特定物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在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主要保护物种集中分布区,布设视频监控,安装视频探头。
自然教育信息化系统
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游憩线路、蒿坪森林体验基地、森林探秘线路、厚畛子生态旅游精品小道所能提供和展示的生态系统信息内容,开发手机APP(基于安卓系统和OS系统),可实现离线数据提供,通过扫描欲了解对象的二维码,显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动漫及文字等海量信息。
入区人员容量管理系统
在人员出入的关键节点,建设视频监控点及身份识别记录系统,对出入保护区人数分别统计,可以实时掌握进出保护区人流量状况,为保护地高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科普游憩区全域视频监控
该区域是人为活动频繁区域,建立视频监控探头15处,可实时监控区内访客行为,视频监控安装语音喊话器,可通过信息中心实现远程控制。
传统利用区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社区居民点位置等基本信息,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对保护区的影响因素录入系统,为保护地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保护地底层数据库建设
基础数据库、生物本底数据库、生态系统及物种监测数据库、日常管理数据库。
数据接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动接入有关数据,如:巡护员野外巡护线路及采集的数据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监测数据、出入保护区人员统计数据。二是其它监测数据,经分析处理并筛选后,导入相应数据库,确保进入数据库的各类数据科学、精准,避免错误数据干扰统计结果的分析和利用。
管理局信息中心数据库预留数据上传接口。
生态保护地决策与管理系统
基于数据库开发相应的管理、分析和决策模块。不仅可以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数据积累,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保护地的保护工作成效,同时生成的监测数据信息和报告,更为清晰准确。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不但大大增强了管辖范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单位执法人员不足问题。高山地区的“神眼”将会在科研,户外管理,护林防火等领域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