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区内11个季节性子湖泊是白鹤、东方白鹳等众多濒危候鸟的重要越冬地。2002年-2018年,每年有包括白鹤、天鹅、大雁等近90种、20多万只候鸟到这里越冬栖息。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寻找这里守护越冬候鸟的故事。
偏远湖区也有保护点
“站长,今天有两条渔船从门口过,船上无异常;下北甲湖有100多只东方白鹳,还有好多大雁……雨落了好久咯,太阳能又快没电了,柴油也快烧干了,顶多还剩下三四斤……”
1月21日下午4时,入职南山管理站两个多月的巡护员陶端喜从瞭望塔上下来,在保护区的临时检查哨打电话给南山管理站站长万松贤,报告今天的巡护情况和检查哨物资储备情况。
检查哨内放着巡护的雨衣、下水裤、雨鞋、望远镜,帐篷附近堆着的米油蔬菜从10公里外的南矶乡买来,是哨卡巡护员们十几天的口粮。
为减少巡护盲区,今年越冬候鸟保护期间,南矶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在不易到达的偏远湖区设置了5个临时检查哨。陶端喜是驻守在太子河尾临时检查哨的3个巡护员之一。
晚上,陶端喜利用湖区时断时续的信号与家人联系,他已连续21天没回家了。
“我们的帐篷好暖和,你就放心吧。”陶端喜总是笑嘻嘻地回应妻子的关心。其实,鄱阳湖的冬天,风大,很冷,晚上睡在帐篷里人冻得直哆嗦。
数鸟数到流泪
1月17日,是鄱阳湖鸟类同步调查的日子,南山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早早准备好了望远镜、记录本前往湖区。
“在离我们不到200米的地方有一群候鸟,工作人员正在对他们进行统计和监测。现在风特别大,非常冷,我拿着采访机的手已经冻得通红。在冬季,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巡护一次湖区需要数小时……”正在录节目的随行记者小君突然发现,其中一位正在进行水鸟调查的小伙子,居然流下了眼泪。
“涂凯伦,你刚才流眼泪了?”
“是啊,看太久了,眼睛撑不住了。这次还算短的,以前鸟多的时候要一直盯着看一个多小时。”“90后”涂凯伦已在保护区工作了3年,元旦前刚刚订婚。
拖拉机自救
鄱阳湖的草洲、滩涂硬时像块铜,软时像包脓,然而这就是保护区野外巡护路的路基。入职5年来,恒湖管理站的陶绪驹已不记得是第几次开着拖拉机、拖着货箱从鄱阳湖大堤巡护至赣江尾闾,也不记得在湖里救援过多少次别人的拖拉机。
“没办法啊,下了这么久的雨,这路烂得不像样了。先自救吧,要是不行的话只能喊人来救援了。”1月20日,陶绪驹的拖拉机也陷进了烂泥。
卸货箱,再用工具把货箱顶出来,花了3个小时,陶绪驹终于自救成功。
“我们常年生活在湖区,天天看着候鸟在天上飞,它们就像亲人一样。拖拉机陷进烂泥是常有的事,这点苦算不了什么。”陶绪驹对记者说。
(小标)协议管湖化解“人鸟争食”
1月22日,南山管理站站长万松贤和同事正把从白沙湖闸口记录到的水位数据录入电脑。结合候鸟监测数据,控制湖泊闸口水深,为候鸟觅食栖息提供合适水位。这是白沙湖栖息地管理的日常工作。
为化解“人鸟争食”,保护区同白沙湖签署了合作管理协议。在11月到翌年3月候鸟越冬的关键时期,湖泊经营管理人在获得相应补偿的同时,要严格按照保护站制定的栖息地管理计划,控制水位,停止渔业生产,防控人类活动干扰。
协议管湖使管湖控湖模式由以捕鱼、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以满足候鸟栖息为主。
(小标)乡村观鸟导游
“跟白鹤不一样,东方白鹳飞羽全黑、吃鱼……”南矶乡红卫村农家乐老板熊晓凤正为游客提供观鸟导游服务。除了农家美味,作为“乡村观鸟导游”培训班的铁杆学员,熊晓凤了解多种候鸟的辨识方法和分布情况,还经常免费讲解给游客。
自2014年起,南山管理站每年会在候鸟越冬期免费举办一期“乡村观鸟导游”培训,向当地社区居民传授保护区鸟类知识、观鸟技能和湿地保护知识,已培训乡村观鸟导游60余人次。
“观鸟导游+农家乐”的一站式服务逐渐受到旅游观光客的青睐,探索出了一条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钟南清 通讯员 张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