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国内外动态
 
     
 
 

曹妃甸湿地保护管理步入良性循环

 
 
发布日期:2019-10-1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号:


  随着保护管理不断精细化,河北省曹妃甸区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环境明显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目前,曹妃甸湿地已记录野生植物238种,鱼类124种、甲壳类49种、软体动物63种、昆虫286种、鸟类308种。

  曹妃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场所,每年云集这里的鸟类达百万只,被国际湿地组织涉禽鸟类专家称为“潜力巨大,不可多得的湿地”。曹妃甸区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5年9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成立,2015年3月被列为河北省重要湿地。保护区总面积1万多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504公顷、缓冲区面积1503公顷、实验区面积5074.4公顷。

  为改善湿地内鸟类栖息繁殖觅食环境,曹妃甸区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充分运用国家、省级湿地恢复项目资金,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提升管理水平。

  保护区组织实施了投资300万元的“湿地珍稀水鸟栖息地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在保护区内面积470公顷的3块鸟类活动集中区域开展珍稀水鸟栖息地恢复建设。实施了保护视频监控建设项目,同时在实施生态水系和水循环部分工程的基础上,开展珍稀鸟类栖息繁殖地修复和重建。

  此外,保护区积极争取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与农场、保险公司签订三方协议,投资18万元引入商业保险机制,为保护区内的水稻田投保。通过生态补偿,妥善化解了百姓权益与鸟类保护之间的矛盾。

  每到候鸟迁徙期,保护区都组织开展“为候鸟护航”专项行动,成立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巡护队伍,利用监控系统对重点鸟类栖息繁殖地进行定点监测,探索出以巡护队伍为主体、监控系统为支撑、各类科技设施为延伸的保护区巡护工作新模式。2018年冬季入境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数量有2500余只,为历年最高。

(记者 孙阁 通讯员 李帅)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