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国内外动态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中国首个湿地遗产的价值

 
 
发布日期:2019-07-2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号:


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鸣朝阳。

林中麋鹿,摄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勺嘴鹬,全球极度濒危鸟类,摄于东台条子泥湿地公园。

丹顶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摄于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方白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摄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同时具有广为人知的湿地景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

  这里有世界上最多样、富饶的湿地生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包括规模宏大的沙丘、潟湖、岩石海岸和有濒危鸟类集中繁殖的岛礁。黄河、长江两条世界排名前十的大河,和鸭绿江、辽河、滦河、海河等大小河流一道,持续向这片海域输入巨量泥沙和营养物质,堆积而成肥沃海岸。

  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这里是备受国际关注的濒危物种的关键停歇地、越冬地或繁殖地。这些物种包括全球仅存数百只的勺嘴鹬,全球野生迁徙种群仅存1000余只的丹顶鹤,全球仅存3000余只的白鹤,以及全球几乎所有的小青脚鹬、大滨鹬和大杓鹬。

  这里是华北平原与太平洋风云际会的前哨,既有宏大的景观,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黄河和长江,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与海河、淮河一道,挥洒出渤海湾西端和几乎整个山东半岛以南的黄海岸线。而岸线以西,就是广袤肥沃的华北平原。这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出的璀璨文明的舞台,在现代以前驱动着中国历代兴衰的脉搏。当文明的星火遍布华北平原,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中依然可见史前洪荒的残迹。

  申遗历程

  几乎每一项世界遗产,都有一段艰辛又灿烂的申遗史。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的源头可追溯到2012年。

  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票通过一项关于保护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尤其是黄海海区候鸟的决议,凸显了黄海海区在全球的重要性。

  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2016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IUCN再次通过一项关于保护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尤其是黄海海区潮间带栖息地和水鸟的决议,黄海地区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得到认可。决议呼吁在黄海地区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方式,促进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黄渤海沿岸是黄海生态区海岸线的主要部分,中国政府对黄海生态保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中国在一系列国际重要场合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生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涵盖的重要领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事务领域,中国尤其重视生态保护。

  2017年2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中国渤海-黄海海岸带”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其中列出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4处受到国际关注的关键候鸟栖息地。

  2018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第一期申报项目包括盐城湿地珍禽保护区的核心区(YS-2),南部试验区、东沙试验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上三块组成YS-1)。同时,申报材料提出未来将陆续申报其他提名地。

  2018年3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管理职能,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转隶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机构改革启动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积极引导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对遗产申报和保护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业务指导,并和盐城地方政府一道推进申遗涉及的各保护地参与世界遗产保护事业。

  2018年10月,IUCN委派两位专家对第一期提名地进行了考察,反馈会上明确建议增加YS-1提名地的面积,将条子泥纳入。

  2019年2月,中国政府向IUCN提供补充材料,通过保护小区等形式将条子泥等区域纳入YS-1提名地。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项目以生物多样性价值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全球第二个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中国也将在2022年前提交第二期申报。

  遗产价值

  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中,盐城能够率先成为世界遗产,既因为盐城海岸在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下,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国内外专业机构、保护组织共同努力的成果。

  盐城境内拥有整个黄海生态区长度最长的自然岸线,南北超过500千米。以及面积最大的连续分布潮间带湿地,总面积逾万平方千米。这里是丹顶鹤最大的越冬地,是小青脚鹬、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全球濒危鸟类规模最大的停歇地,也是麋鹿的再野化首选地。

  芦苇湿地,獐茅、藨草湿地,碱蓬湿地至光滩在数十千米的尺度上,形成规模宏大的水平植被带景观。在这幅图景中,最鲜活灵动的元素,是伴随四季变化而往来蕃息的生灵。春季,芳草初生,麋鹿茸发,群鸟北归。夏季,草木扶苏,鹿王争锋,鸥鹭群聚繁衍。秋季,雁鹤归来,鹿群麇集,蒹葭萋萋。冬季,时时飘雪,在看似寂寥空阔的原野中,却满是悠然漫步的獐、麋鹿和鹤。即便是在没有植物生长的光滩上,每一寸土地也都充满生命。在气候温暖的时节,在这样的泥滩上,人们只要有机会俯身屏息观察片刻,就能看见大大小小的相手蟹和弹涂鱼,它们为生计而忙碌的身影,一直延伸至地平线尽头的浪涌之处。

  盐城是麋鹿重返大荒的起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片麋鹿野放区,这里生活着数百头真正的野生麋鹿。麋鹿是中国特有物种。在中华文明的曙光时代,麋鹿曾经遍布中国东部的原野,从辽河之滨到华北平原,从云梦泽到珠三角。但随着人类的扩张,麋鹿迅速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麋鹿在中国失而复得的故事众所周知。

  数千平方千米的盐城遗产地,是常人可触及的精华之地。在麋鹿回归之前,这片滩涂满是芦苇和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麋鹿回归以后,由于被啃食,高草变成矮草,改变随之发生。麋鹿栖息地内的开阔草地和水面吸引了大量水鸟,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以及小天鹅,前来栖息觅食的雁鸭类和鸻鹬类不计其数。一年四时,在这里都可以追思中国洪泛平原上曾经有过的繁荣生物景观。麋鹿从这里开始,向南一直游荡到条子泥甚至南通境内的海岸。不远处的中华麋鹿苑中,盐城遗产地展示馆设置于此。这是第一批回到盐城的麋鹿栖居场所,至今仍有超过2000头它们的后代生活其间。

  这里也是一处对普通游客开放的景点。在麋鹿苑中,能近距离观察大量野生鸟类,包括在此营巢超过10年的东方白鹳。夏秋季节遍地都是灰头麦鸡和金眶鸻,以及在麋鹿乘凉的水塘中疾游觅食的红颈瓣蹼鹬和黑翅长脚鹬。从麋鹿苑到麋鹿野放区,游人可以深刻体验到人力在重建遗产价值方面所获得的巨大成就。

  对于纳入遗产地范围的条子泥片区,假以时日,在科学规划引领和地方有力保障下,我们定能见证同样的奇迹。

  设计一条从麋鹿苑开始直到海滨,可以洞悉黄海湿地在自然、生物和人力作用下持续演化的遗产体验之旅,相信可以让全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黄渤海湿地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见证保护的成就。

  未来机遇

  与此前中国绝大多数的世界自然遗产不同,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遗产地和系列提名地位于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遗产地和提名地周围有京津唐和长三角等巨大的都市圈。对遗产地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可以在保证其濒危物种栖息地价值的同时,提升遗产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必使得上亿人口直接受益于这一世界遗产。另一方面,系列提名地中含有北戴河、大连滨海等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对上述区域所蕴含的生物多样性价值、美景价值乃至自然历史演变相关的人文历史价值的挖掘、勾连和系统呈现,是各遗产地、提名地开展突出普遍价值展示和相关生态旅游主题的基础。应世界遗产保护要求,以上工作都将在专业规划的引领下有序开展。

  近年来,中国对海岸管理政策的变化,也为这些区域的长久保护带来良好契机。2017年发布的《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明确将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到2020年,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2018年发布的“史上最严围填海管控措施”,一律禁止通过围填海进行商业地产开发,一律禁止渤海海域的围填海,一律停止批而未填且不符合现行用海政策的围填海项目。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要求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这些政策显示了中国政府严格保护黄渤海海岸线及相关生态系统、重要物种栖息地的决心。

  政府机构改革后,包括海洋特别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在内的自然保护地均转隶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进行统一管理,这也为继续推进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申报,加强遗产地和提名地的保护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政策和制度条件。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项承诺,更是兼顾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示范。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必将在中国东部人口密集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为世界生态治理提供镜鉴。

  (作者 闻丞 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参与青海可可西里、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等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与保护项目)

  本版图片均由孙华金拍摄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生态名片

  ●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

  ●濒危物种最多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

  ●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全球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90%以上种群在此栖息

  ●拥有西太平洋最大、中国最大的沿海滩涂面积珍禽在盐城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