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为“地球独子”繁衍生命

普陀鹅耳枥专类园
珍稀植物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无价的生物宝藏。被誉为“地球独子”的普陀鹅耳枥,仅1株原生母株分布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岛慧济寺西侧,树龄230余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严重濒危灭绝(CR)”等级。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5年来,舟山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拯救珍稀濒危植物——普陀鹅耳枥为己任,制定抢救保护行动细则和野外回归与迁地保护实施方案,扎实有效开展繁育试验、病虫害防治、人工种群营建、野外回归等抢救保护研究工作,为缓解普陀鹅耳枥珍稀物种的濒危现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一株株新生命焕发生机,成为靓丽的“舟山名片”,甚至“中国名片”。
抓关键 重在研究繁育技术
通过播种、扦插、嫁接、组培等繁育技术手段,提升苗木繁育速度,为原生母树的繁殖复壮和促进子代提早结实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承担攻关任务的舟山市林科院,克服一个个困难,经过一次次失败,终于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繁育技术。他们会在每年11月下旬待普陀鹅耳枥种子成熟时,组织相关科技人员赴普陀山对原生母树及佛顶山区域子代林进行采种,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于翌年春季采用无土基质进行无菌播种或露地播种,成苗后一年生苗高可达52~77cm,平均苗木保存率为88.3%。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共繁育出普陀鹅耳枥3万余株。
为保证繁育质量,对定海下水坑原有苗圃进行彻底整改,建立起专类繁育园,营建面积5亩,园区四周设置不锈钢网护栏,派专人管理,内设钢质大棚容器育苗,有效控制水分、光照等条件,大大减轻了幼苗根腐、猝倒等病害危害,提高播种苗成活率,为今后大苗培育、人工种群营建、迁地保护及野外回归等抢救保护与研究推广打下扎实基础。
看长远 更要研究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一是对原生母树加强保护力度,促进母树正常生长与结实。设立专职护林员负责日常管护,经常松土除草,还原母树生长环境,目前原生母树长势良好,现已成为普陀山“镇山”之宝。二是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种植保存下来的仅37株F1代子代林,划为母树林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加强抚育措施,为今后种苗扩繁奠定良好的种源基础。三是在普陀山岛境内陆续开展野外回归试验、异龄林营建等保护技术研究,逐步建立以原生母株为中心一定规模的普陀鹅耳枥人工回归种群,加之佛顶山区域种植的普陀鹅耳枥,回归定植总数已达3700株,初步缓解了普陀鹅耳枥濒危状态。
近地保护:在定海腾坑湾新该子代林在滕坑湾路镇鳌山松材线虫病疫区迹地建F1代和F2代混杂的子代林,定植苗木400余株普陀鹅耳枥,占地面积10亩,周边模拟原生母树生境,种植文旦、杨梅等常绿树种,目前子代林生长良好,部分植株已开花结果。其后逐步扩大舟山海岛区人工种群数量与规模,先后在定海马岙卧佛山、岱山县林场、嵊泗县大洋山、普陀朱家尖大青山森林公园与老佃房等地种植近3000株普陀鹅耳枥。特别是占地50亩的马岙普陀鹅耳枥人工种群示范基地,套种舟山新木姜子、普陀樟、南方红豆杉等珍贵树种,近2年已有高度5-112厘米林下天然更新小苗300余株,这是普陀鹅耳枥拯救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成就,意味着普陀鹅耳枥的有性繁殖障碍得到了有效破解,为这个濒危物种最终实现自我更新和维持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有望让其最终摆脱人工育苗造林,完全实现自我天然更新。
迁地保护:15年来,先后在杭州、临安、安吉、宁波及省外的上海、昆明、南京、江西、广西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研究所、广州、河南、重庆、河北、山西等地开展异地引种驯化试验及迁地保护研究,不断扩大迁地保护区域范围和人工种群规模。迄今为止,项目组已在舟山海岛外建立普陀鹅耳枥野外人工种群近20处,种群个体数量累计超过3000株,除河北、山西点越冬困难外,其他点均生长正常。通过北移多点试种,初步界定了普陀鹅耳枥的引种北缘,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2°70′~122°50′、北纬23°30′~34°70′,为今后进一步迁地保存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舟山市林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