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量稀少、踪迹神秘,中华凤头燕鸥被称为“神话之鸟”,在学界和民间享有极高的知名度。真实数量不知,估计仅在百只左右。1937年,最后一件标本采集于中国青岛。此后63年,中华凤头燕鸥似乎从人类的视野中消失了。直到2000年6月,才在马祖列岛被重新发现。
2004年,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鸟类研究团队在象山韭山列岛发现第二个繁殖群体,这才有了这个“最诗意”的故事——2015年起,韭山列岛开始向社会公开招募鸟类志愿者。每次2人,每轮要在这个无人岛上驻守两个月,每日补助200元。招聘信息一发布,很多人称之为“最有诗意的工作”。
于是,记者也登上这个无人岛,看志愿者们如何工作生活,近距离观察“神话之鸟”,体验其中的诗意……



8月14日早上6点,宁波象山县龙洞码头的潮水涨得满满的,一艘船将载着补给物资前往韭山列岛。钱报记者登上这艘船,前往传说中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地——韭山列岛中铁墩屿。
这座看上去只有两座足球场大的无人小岛,因为中华凤头燕鸥,十分知名。每年4—8月,是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季节,也是护鸟志愿者最为忙碌的季节。
2015年起,韭山列岛开始向社会公开招募鸟类志愿者。招聘信息一发布,便被称为“最有诗意的工作”。志愿者每次2个人,每轮驻岛两个月,每日补助200元。
和记者一起登岛的,有来自福建、上海、宁波的9名鸟类保护志愿者,都背着长枪短炮,兴奋而期待。
小岛上的神话之鸟
2013年,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开展了中国首个人工引导干预鸟类选择繁殖地试验——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监测与招引项目,利用假鸟和鸟声回放手段,吸引中华凤头燕鸥及其伴群大凤头燕鸥在此栖息并繁殖。
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84.78平方公里,其中岛礁面积7.3平方公里。周围80多个岛屿中,中铁墩岛面积算小的,却是栖息海鸟最多的。
很久以来,人类能看到中华凤头燕鸥的机会太少——1861年,第一件标本采集于印尼;1937年,最后一件标本采集于中国青岛;此后63年,中华凤头燕鸥似乎从人类的视野中消失了。
直到2000年6月,中华凤头燕鸥才在福建外海的马祖列岛被重新发现。
2004年,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鸟类研究团队在象山韭山列岛发现第二个繁殖群体,这才有了这个“最诗意”的工作。
因数量稀少、踪迹神秘,中华凤头燕鸥被称为“神话之鸟”。据目前已知的信息,它在全球的繁殖群落,主要在马祖列岛、宁波的韭山列岛及舟山的五峙山列岛,真实数量不知,估计仅在百只左右。
8月14日,当船靠近中铁墩屿时,记者远远看到岛山一处面积较大的礁石上,停满了密密麻麻的海鸟。见船,鸟群腾空而起,在上空盘旋鸣叫。它们时而俯冲到海面,时而飞上高空,壮观场面让大家激动不已。
登岛后,留守的志愿者谢勇东介绍说,岛上大概有上千只大凤头燕鸥和6只中华凤头燕鸥,有成鸟,也有雏鸟。
“你们看,那只羽毛更白的,是中华。”谢勇东手指着飞翔的鸟群说——岛上,“中华”两字是中华凤头燕鸥的专有名称。
据记载,2004年,浙江初次发现燕鸥繁殖群是在中铁墩岛对面的将军帽岛上。2007年,有不法分子偷偷登岛,捡走了鸟蛋。之后,人类再也没在这座岛上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
这个精灵般的物种,对人类充满了戒心。
2013年,工作人员清除了岛上的蛇和老鼠,并在岛上设置了假鸟和鸟声回放系统。此后每一年,中铁墩屿就成了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固定的混合繁殖地。
记者登岛这一天,鸟儿们在亲水礁石上。谢勇东带着大家来到鸟场,近距离观察、拍摄海边礁石上的燕鸥。
所谓鸟场,是岛上供燕鸥繁殖的场所,是人工开辟出来的一块场地,放置了300多只假鸟,还装了两个监控(可播放预先录制的燕鸥的叫声,以吸引鸟儿们前来)。鸟场周边有三个观鸟屋,这是护鸟志愿者近距离观察监测中华凤头燕鸥的地方。
上午9点半,观鸟人士拍摄时意外看到一只游隼袭击凤头燕鸥的场景:游隼个头虽和燕鸥差不多,却是飞速极快的猛禽,也是燕鸥的天敌。游隼俯冲而来,上千只燕鸥惊慌而逃,一只大凤头燕鸥不幸成为游隼的美餐。
燕鸥的生命轮回
谢勇东做了两轮志愿者,在岛上生活了近4个月,见证了很多燕鸥的生命轮回故事。
他播放了一段以前的监控视频,是中华凤头燕鸥的求偶经过,画面颇具仪式感:雄鸟先捕来一条鱼,献给心仪的对象;雌鸟吃下鱼,就表示接受了对方的求爱;随后,这对情侣便开始在地面上转圈,追逐嬉戏,也会成对地在天上伴飞。
这些算是婚礼仪式,然后才是婚后生活,哺育后代。
“它们是一夫一妻制吗?”爱鸟人士们饶有兴趣地问。
谢勇东笑笑说,至少在繁殖季,他们是一直厮守在一起的,“孵化期约25~27天。孵化后,父母双方都对孩子呵护有加,当一只亲鸟出去捕鱼时,另一只亲鸟一定会留下守护雏鸟。”
今年整个繁殖季,谢勇东将鸟场产下的58个中华凤头燕鸥蛋一一编号记录,登记在册。最终成功孵化的,只有19只。
谢勇东说,当他站在鸟屋里,架着镜头对着这些小生命时,他成了这个世界最近距离观察到“神话之鸟”生命成长故事的人。
在他作的追踪记录表上,1号蛋诞生于5月11日,但在6月6日“蛋碎了,孵化失败,原因不明”。
6月9日,就在1号蛋的旁边,第51号蛋诞生了,“我看到,当时,有四只亲鸟守护着51号蛋,真的很感动。”谢勇东说。
幸运的是,3天后,1号蛋的亲鸟在原地生下52号蛋。不过从记录本上看,最终成功孵化的依然是51号蛋——受自然、天敌及受精成功率等因素影响,鸟蛋的成功孵化率不高。
即便是孵化后,幼鸟也有一定的死亡率。谢勇东说,他一共记录了90多次游隼袭击燕鸥的记录,并捡回了54只燕鸥的尸体。
7月19日,中铁墩岛鸟场孵化出第19只中华凤头燕鸥宝宝,当时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可惜,谢勇东惋惜地说:“很大可能,那只燕鸥宝宝已经不在了。”
他说,雏鸟孵化后大约三周后学会飞行,但台风“黑格比”来临之前,所有鸟儿都离开鸟场飞到了礁石上,那只鸟宝宝还不会飞。台风过后,谢勇东仔细观察过好几天,没有再见过一只不会飞的雏鸟。
从飞行,到捕鱼,当幼鸟学会这些本领后,它们将跟着亲鸟继续在附近岛礁上活动。飞远的,有记录最远飞到青岛海域的岛上。等天气凉下来,它们会一路南飞到菲律宾、马来西亚一带越冬,这里的志愿者也将结束使命,撤离。
(钱江晚报 记者 唐旭锋 通讯员 陆晓添 丁鹏/文 照片由丁鹏、谢勇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