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宝石山,你见过吗?
当年光秃秃一片,如今四季山色变幻
宝石山的巨变,是几代人用心植树的结果
从初阳台远眺宝石山。上图是70年前照片,下图是如今照片(金菁摄)
杭州宝石山,眼下到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候。站在白堤、孤山往宝石山望去,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宝石山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美的?这是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读者的提问。
杭州的群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曾有不少老杭州报料:“宝石山原来是光秃秃的,经过了好多年,才慢慢变成今天这番美景。”
近日,记者来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请园林专家、养护人员聊聊宝石山往事。
70年前的宝石山光秃秃
宝石山原来长什么样?记者在岳庙管理处看到了四张老照片。这四张照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宝石山过去的风貌。
初阳台东望、孤山远眺,是拍摄宝石山的好角度。特别是初阳台东望这张照片,能明显看出当年的宝石山上几乎没什么大树。
“四张老照片都是新中国成立前拍摄的。”岳庙管理处园林高级工程师陈丽庆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这组老照片难得一见,只有举办西湖相关主题展览时才会对外展出。
“当年的战乱,让宝石山的树木遭受很大破坏,山变得光秃秃的。从1950年开始,杭州规定西湖山区开始实行封山育林和人工植树造林。差不多到1957年,基本消灭荒山。”
陈丽庆回忆,当时种植的树,以壳斗科、樟科植物居首,比如香樟、冬青、苦槠、杜英、紫楠等,另外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枫香、朴树、黄连木等。
宝石山现在的美是怎么来的
“那时候种树真是辛苦,刮风下雨都要坚持。我以前楼下有位女邻居,下雨天也穿着蓑衣去种树。”陈丽庆告诉记者,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期,宝石山的植被种类有过几次局部的充实和调整。
“最开始是覆绿。慢慢地,思路和眼界打开了,开始朝着美的方向推进。”2004年是个转折——当年对宝石山南侧6个区块的林相进行改造,增加山林色彩、突出季相变化、丰富绿化层次,提高西湖湖面及白堤等处的远观效果。“也就是彩化,有了鲜明的四季景观、更加立体。”
到今天,宝石山一直还保留着这份优化方案:来凤亭、抱朴道院、杭州饭店后面一带,黄色为主,分布着无患子、银杏、石楠、黄连木、天目地黄等;蛤蟆峰、北山街84号后方一带,聚集着赤枫、鸡爪槭、红枫、枫香等,红色主打;初阳台一带,则是红黄交错。
“我们当时到白堤、西湖湖面上去观察,哪里缺了色块,就往哪里填,像是创作一幅画一样。”陈丽庆说,如今的景观基调,基本上是2004年定下来的。一晃快20年过去了,当年种植的4000多株树苗都已经慢慢长大。
宝石山种树,真的不容易
很多人不知道,在宝石山上种树,难度非常大。宝石山遍布岩石,而且土层浅,土壤瘠薄,肥力不够。
怎么办?先天不足,只能后期努力。
这就要介绍下宝石山独特的“鱼鳞”驳坎造林法——把山体分出一片片“鱼鳞”状区块,砌筑驳坎,加土、施肥。“它起的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修筑驳坎,要求驳坎质地要尽量与宝石山原有石质相似。好些地方都是在岩缝边缘挤出位置,‘见缝插针’,特别不容易。”
山上种树,还有一个困难是运输。“最早的时候,靠人力,后面专门开辟了骡道,请骡队来搬运。”陈丽庆说,山上种树,浇水也是难题,光靠自然降雨还不够,有时候需要人工抬水上去:“2004年以后就好多了,后期添置了不少蓄水池,可以就地利用。”
“宝石山的美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园林人一起努力的结果。这也是西湖景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陈丽庆总结说。
(钱江晚报 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胡亮 许丽丽/文 老照片来自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